】 【打 印】 
探索藏糧於林 踐行大食物觀
http://www.CRNTT.com   2023-05-14 08:23:52


  中評社北京5月14日電/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樹立大食物觀”納入“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章節,強調要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並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汪陽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研究員陳益存文章表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蘊含著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樹立大食物觀,利用好森林蘊含的食物資源,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培育好、保護好、利用好森林資源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中國現有林地42.6億畝,森林33億畝。目前,已知被利用的森林食物達500多種。其中,板栗、柿、棗等大宗木本糧食栽培面積已達4050萬畝,總產量達170萬噸。核桃、油茶等木本油料種植面積達2.46億畝左右,年產食用油約104萬噸。這些樹種為人類生存繁衍提供了澱粉、油脂、蛋白等必要的物質資源。

  森林是一座天然糧庫,“向森林要食物”潛力巨大。中國森林中僅木本植物就有8000多種,而作為食品被我們所開發利用的只是極少部分,許多“養在深閨”的資源尚待發掘利用。同時,廣袤的森林為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產業提供了優質生態空間。據統計,中國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面積已達6億畝,林下經濟總產值達9563億元。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實現林下經濟總產值1.3萬億元。林下食用菌、林下畜禽等產品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通過產業化挖掘將會為森林食品產業提供更多資源。

  森林還豐富了食品的多樣性,對拓展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意義重大。中國森林食物主要包括森林糧食、森林油料、森林香料等12大類,多樣化的食品供給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結構,也更好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例如,以油茶為代表的木本糧油因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具有預防高血壓、心血管系統疾病等功能;板栗等木本糧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素等多種營養物質;森林果蔬富含糖、維生素、礦物質、有機酸和果膠等物質,能滿足人體消耗熱能的需要……如今,多樣化的森林食品使人們的飲食結構從吃飽向吃好、“吃精”轉變。

  文章認為,挖掘森林“糧庫”潛力,發展森林食品產業,不僅是做大“糧庫”的需要,也是發揮森林“錢庫”效益的需要。一方面,發展森林食品產業具有“不與農爭地、不與人爭糧”的優勢,通過合理配置林木,發展林下經濟作物,能夠緩解耕地緊張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森林資源還是山區、林區居民的重要經濟來源,對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大食物觀跳出了“糧油肉蛋奶”的傳統範疇,將視角從田間地頭向山林枝頭延伸,賦予了森林“糧庫”的重要意義。然而,目前中國在森林食品產業發展中,還面臨種質資源儲備與開發不足、種植采收機械化率低、產品深加工技術和產業鏈不健全等短板,制約了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因此,要進一步強化科技資源投入,讓科技創新成為踐行大食物觀、促進森林“糧庫”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

  文章提出,要強化種質資源創制和研發,深入挖掘資源潛在價值。盡快開展基礎資源野外調查,摸清底數,篩查優質高效品種品系,建立種質資源大數據庫;通過種質資源數字化評價等新技術,開展多性狀聚合雜交育種,精準定向選育高產、優質、多抗的品種,以實現種質研發的新突破。

  要持續開展關鍵技術研發與技術應用推廣。加強森林食品化學成分、生態特性等研究,分析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和價值;加強園藝化栽培關鍵技術的研發,因地制宜推廣“良種+良法”和水肥一體化栽培管理技術;研發高效采收和清潔烘幹等省力、輕簡的技術和智能裝備,構建“天地人機”一體化智慧生產和運行體系。

  要著力提升產業附加值,打造全鏈條協同發展體系。引導龍頭企業廣泛引進現代加工技術和設備,加快生物、環保、信息等技術的集成應用,促進林產品實現多次加工、多次增值;重點研發具有獨特風味、高營養價值、高資源化利用的林源產品,拓展森林食品應用領域,如林源木本香料不僅可以用於食物,因其含有多種揮發油和香氣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功效,還可廣泛用於醫藥、化工等領域;打通各產業壁壘,拓展森林食品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通過全鏈條“吃幹榨盡”式開發,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全產業鏈的整體經濟效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