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客觀看待大城市“虹吸現象”
http://www.CRNTT.com   2023-06-14 08:54:47


  中評社北京6月14日電/強城”就是有競爭力、有帶動力、有可持續性的城市,和當前強調的高質量發展相呼應

  從“大城”到“強城”,背後是時代因素在推動,要理解“強城”,首先需要解釋“大城”在發展中出現了哪些問題。

  首先,是城市之“大”不同維度的失調問題。當前對城市之“大”的理解,可能包含人口多,城市面積大等維度,從這一視角出發,當前中國的情況是城市面積擴張得很快,但城市人口增長的步伐未能跟上,也就是所謂的土地城市化快於人口城市化問題。

  其次,是城市之“大”的空間分布問題。當前大城市的擴張速率是齊步走還是存在差異化?我們認為出現了兩類典型問題:一是可以更大的城市受到了限制,例如上海、北京、深圳;二是城市體量沒有進一步擴張的潛力,但盲目進行新城建設,工業園區建設,超出了城市區位和自然條件決定的發展潛力。

  建設統一大市場就要暢通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大循環就要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這是國家戰略。在各個地方以稅收、GDP為主要發展導向的背景下,當前城市發展存在每個地方“片面貪大”的情況,這一做法需要得到扭轉。

  “強城指數”需要科學設置,過去研究城市發展,主要是看經濟體量、面積、人口這些大指標,當引入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後,是否有一些其他的維度需要納入,例如經濟發展質量、勞動生產率、投資回報率、創新能力。這些指標不一定“大”,但它們代表了城市的競爭力和發展可持續性。

  客觀而言,城市之“大”確實有利於部分指標的數據表現,對應的經濟學原理就是規模效益,城市運營成本被攤薄,人口集聚也能促進產業和消費市場的規模效益形成,促進人才集聚。

  在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中,因為很多發展資源由政府控制,城市“做大”有多種途徑可以實現,但盲目加大城市土地開發,搞借債投資建設的“大城”不一定具有可持續的競爭力,甚至可能導致地方政府產生過度投資衝動,引起債務壓力過重等一系列問題。“強城”的“強”代表了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以及對城市周邊的發展帶動作用。結合這些研究與觀察,我認為“強城”就是有競爭力、有帶動力、有可持續性的城市,和當前強調的高質量發展相呼應。

  需要指出的是,對城市之“強”的理解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例如中國社會傳統發展觀念中會認為生產和消費是對立的,重視其中一方就必然會忽視另一方面。但我的新認識是:生產即消費,消費品質的提升和消費服務業的發展,本身就有利於提高城市勞動生產力。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