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客觀看待大城市“虹吸現象”
http://www.CRNTT.com   2023-06-14 08:54:47


 
  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社會存在一種片面理解,即大城市會虹吸周邊中小城市的資源

  中心城市發展體量更大,有利於發揮對外圍的聯動作用,隨著城市發展從“大城”向“強城”轉變,這種聯動作用是否也將隨之變化?

  城市與城市間存在長期的競爭合作關係。當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程度不夠高、經濟規模不夠強、產業鏈不夠長時,城市間的競爭關係大於合作關係,低端產業的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城市間的競爭接近於零和博弈,互相挖產業是常態也難以避免;當現代化程度提高後,現代產業的規模經濟延長了產業鏈,產業鏈的上下游關係就會體現為城市間的輻射、帶動與聯動作用。

  具體而言,城市之間會形成某種特定分工,比如核心大城市發展現代服務業,實際上也服務於自身及周邊中小城市的製造業。例如,上海的生物醫藥、機器人研發,生產實體可能落在蘇州或常州,在數實融合的發展思路下,一些在大城市集聚的基於大數據的生產服務型企業,輻射範圍涵蓋長三角乃至全國。

  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社會存在一種片面理解,即大城市會虹吸周邊中小城市的資源,剝奪其發展機會。這其中存在兩個認識誤區:

  一是如果只單純將城市視為特定的行政建制區劃,對區域邊界外必然會表現為虹吸現象,但如果將大城市視為一個都市圈的核心地帶,所謂虹吸實際上是大城市成長為都市圈過程中,郊區也受到了中心城區的帶動,整個都市圈形成了區域經濟的增長極,發揮了區域輻射帶動作用。我們的調研顯示,一個現代大城市對外圍製造業的輻射帶動作用範圍集中在100公里左右的半徑以內,這是客觀的經濟規律結果,對於省域內經濟的集聚發展既不需要盲目抑制,也不需要刻意扶持。

  二是部分省份和區域是否適合扶持第二中心要結合地方發展的實際需求。中國具有雙中心的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沿海省份,其中一個是省會,另一個是大港口。中部的省份例如安徽,省會合肥具備產業集聚能力但並不臨江,因此臨江的蕪湖發展成為第二中心具備現實必要性。而在其他的中西部省份,省會本身就是具備行政和經濟功能的大城市,也是省內自然地理條件最好的地區,這時,是否需要通過行政力量打造第二中心還需結合城市發展規律判定。

  城市群內部(或者說省域範圍內)較外圍的地區,需重點關注兩個維度:一是與中心城市的距離,遠離中心城市的地區不宜貪大;二是自身的特色產業,要加強競爭力,從而與中心城市間構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梯度發展的功能格局。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陸銘(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