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必須通過生產、消費等各個環節暢通國內大循環。 |
中評社北京4月28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依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講師盧昂荻文章表示,進入新時代,國內外形勢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面臨以下挑戰:在價值鏈的下游環節,中國傳統出口競爭優勢明顯削弱;以往“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越來越不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關鍵技術環節的“卡脖子”問題嚴峻;國內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有待提高,以應對各類不確定性,擴大內需戰略亟待推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具有穩定國內大循環和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雙重功能。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推進科技創新、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擴大內需、吸引外資,通過暢通國內大循環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
破除區域間壁壘,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
文章分析,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必須通過生產、消費等各個環節暢通國內大循環。其中,首要的是破除區域間存在的顯性和隱性壁壘,實現全國範圍內市場高效暢通。破除區域間壁壘也是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關鍵步驟,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能夠進一步提升市場運行效率,擴大有效中高端供給,從而形成對全球先進資源要素的強大引力場。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必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要發揮好政府的引導、監督等作用,充分激發市場活力,以更加充分的市場競爭、更加完善的市場規則、更具活力的市場主體,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實現全國統一大市場高效暢通,一是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和監督管理體系,促進要素流動暢通。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的市場准入管理制度,制訂更加公平高效的政策。全面升級市場監管系統公共服務,優化各類線上線下服務窗口,尤其是破除技術性貿易壁壘。二是打破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分割,促進資源流動暢通。破除產權交易市場壁壘,構建全國統一的土地市場、勞動力市場、數據市場和碳交易市場,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建立健全金融體系,促進資本要素跨境流動,提高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發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建立有效風險防範和管理機制。三是避免區域間過度同質競爭和不必要的重復建設,破除隱性地方保護主義。要排查和清除妨礙公平競爭的政策,改善營商環境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並發揮市場機制淘汰落後企業,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營造創新發展環境,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
文章指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能夠推動發展動力從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對中國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具有重要意義。從國內循環看,在需求側,總需求潛在增長空間已不能簡單通過凱恩斯主義的方法進行釋放;在供給側,既要化解過剩產能,又要推進產業升級。總供求關係的新變化要求構建新的發展模式,其中,創新能力的提升尤其重要。從國際循環看,通過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是中國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要路徑之一。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會使不同地區行業內競爭加劇,通過競爭機制促使企業加快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形成科技創新合力。同時,完善健全的現代市場環境、全國範圍精準的市場公共服務、及時的市場監管都將是市場主體創新創業的重要保障。為此,一是構建全國統一、國際接軌的創新制度體系,完善現代市場體系,達到保護知識、創新和創造的目的。及時糾正新業態領域的不正當競爭、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等問題,為創新主體提供穩定良好的制度環境、市場預期和創新激勵。破除各種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障礙,改善科技創新所需要的基礎支持條件,最大限度地釋放科技創新活力。二是搭建並完善跨區域、跨產業、跨創新主體的協同創新平台,完善創新知識交流與合作的機制,優化創新要素空間配置,提高中國整體創新能力。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開展深度創新合作,促進知識、技術、人才等要素跨界、跨區域流動與合作,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模式。三是進一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外貿結構調整。鼓勵東部地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充分激發高新企業動能,發揮集聚效應,提高貿易質量和效益。支持中西部地區因地制宜承接產業轉移,提升發展質量,全力釋放社會創新創造潛能。充分挖掘東北地區潛力,通過“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加速推進全面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