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樣本觀察
http://www.CRNTT.com   2023-03-30 14:59:45


 
  發展路徑

  綠色為底、製造為基、開放為本

  30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滄海一粟,但足以見證一座城的滄桑巨變:地區生產總值從54.68億元增至1653.57億元,進出口總額、城市建成區面積、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增長十倍乃至百倍;從公共文化設施稀少,到博物館、美術館、大劇院等“文化地標”拔地而起,老城活力迸發,婁江新城定位“未來之城”;從衹有一個小汽車站,到挺進“高鐵時代”、長三角主要城市“1小時通勤”……

  由“縣”到“市”,名稱改變,更是太倉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方位變革。這個將田園、產業、江海等元素刻入肌理的城市,30年來,以自然生態涵養城市氣韵,以實體經濟打造城市氣質,以對外開放塑造城市氣派,匯聚成蓬勃向上的發展氣勢。

  與自然和諧共生,持之以恒描摹“田園畫卷”。晨光熹微,不少太倉人沿著天鏡湖跑步或騎行,開啟全新一天。湖水蕩漾、綠樹成蔭、沿途風景如畫,湖邊有序分布著高端酒店、商業、住宅以及企業總部。

  天鏡湖狀如明鏡。以“鏡”觀之,可見太倉如何構建疏朗有致的城市格局、精心調試人與自然的距離。

  太倉陸域面積665平方公里,約為上海十分之一。與江蘇省內其他縣級市相比,太倉不算大,但綠色發展一直“算大賬”:城市綠化率高達43%,自然濕地保護率超過70%,均在全國領先,土地開發強度控制在34%左右、城市規劃中近三分之二面積留給農業和生態建設。

  航拍視角看太倉,生態綠廊連綿蜿蜒、清澈河道縱橫交錯,高樓與道路掩映在大片綠地中。如果追江趕海是一以貫之的“大寫意”,現代田園城就是精雕細琢的“工筆畫”:公園、綠地與廊道、水系勾連互補,打造“一心兩湖三環四園”的生態體系;50多個街頭游園被提檔改造,一批林蔭路、景觀路和濕地公園陸續建成。

  太倉主城區有一片300多畝的核心地塊,經測算如果開發房地產可帶來數十億元財政收入,但最終選擇建設市民公園。漫步其間,植被密布、空間廣闊,如同家門口的天然“氧吧”。

  先後建成國家生態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的太倉,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近18平方米。太倉市委書記汪香元說,“城在田中、園在城中”是歷屆市委市政府共同夢想,新征程上將堅定生態優先,注重城鄉統籌,打造既有現代城市功能、又有優美田園風光的宜居宜業之城。

  與產業升級共進,執著堅守培育製造體系。30年間,太倉工業總產值增長十餘倍,“塊頭”猛增,“脊梁”不改——始終堅守製造業。

  輕工、紡織、機械等傳統行業在太倉曾輝煌一時,大批鄉鎮企業全面開花,雖顯分散但打下工業根基。撤縣建市後,太倉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大批鄉鎮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同時引入德國製造技術,聚焦重點行業和新興產業,最終形成“3+3”產業矩陣: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現代物貿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文化旅遊三個特色產業集群。

  錨定實體經濟,謀求高質量發展。記者採訪瞭解到,太倉將研究細化產業鏈圖譜,深耕高端數控機床、汽車核心零部件、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細分領域,著力引育產業鏈“鏈主”企業,全面提升產業規模質效。

  產業升級離不開數字賦能。全球目前有“燈塔工廠”132家,其中50家在中國,太倉占兩席。太倉發揮“燈塔工廠”示範作用,加快產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步伐,力爭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

  與世界交融共贏,海納百川助力城市生長。鄭和公園內,18米高的鄭和銅像巍然屹立。視野開闊的航海家無法預料,當年起錨地有朝一日與世界關係如此緊密。

  太倉現有外資企業1583家,投資總額328.7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85.3億美元。德企總數約占三分之一,年工業產值超600億元,更帶動周邊600多家民營企業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等主導產業與太倉“3+3”產業集群規劃深度融合。

  對德合作,一往情深。見證德資壯大過程的太倉市高新區管委會原副主任馮玉良等人介紹,德國人的精致務實和太倉城市精神完全契合,太倉的城市結構和產業結構也更匹配“小而精”的德國製造業,由此雙向奔赴、聚沙成塔,形成目前的開放結構。

  數據也可印證:前100家德企聚集太倉歷時14年,而從第300家到400家僅用了3年。受訪德企負責人回答為何選擇太倉,都說起“城市乾淨精致”和“政府務實守信”,加上產業鏈集聚效應不斷增強,形成良性循環。

  太倉歐商投資企業協會主席張臻偉的比喻令人印象深刻:德國人的性格就像是壁爐,要燒透厚厚的壁磚會很慢,但是熱起來一定會很長久。據統計,90%以上早期落戶的德企都在太倉完成增資擴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