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把握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著力點
http://www.CRNTT.com   2022-07-08 08:19:52


  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縣域經濟是與城市經濟空間銜接、相互支撐,又相對獨立運行的國民經濟基本單元。目前,中國有1866個縣和縣級市,縣域經濟總量約占全國的40%。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蘆千文文章表示,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發展縣域經濟,既是扭住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抓手,又是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一方面,進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擴大居民消費的主要空間集中在縣域。目前,中國縣域城鎮化尚有巨大潛力,居民整體收入水平不高,消費的規模和層次相對較低。另一方面,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關鍵點在縣域。國民經濟循環表現為經濟要素的有序流動。縣域具有與城市產業分工協作、經濟功能互補等方面的作用,縣域經濟發展將吸引科技、資本、產業等加快向縣域流動。還要看到,縣城是鄉村與城市的交會點,也是鄉村與城市平等交換要素的中轉站。發展縣域經濟是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和題中應有之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等過程中,縣域都是一個重要單元,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的落實提供了有力支撐。但長期以來,許多縣域的經濟發展主要靠資源和要素的粗放投入,產業布局分散,工農銜接不暢,要素集聚、產業承載、人才吸引、創新驅動的內生需求不足。在新發展階段,繼續追加要素投入的邊際效益遞減,簡單擴大經濟規模的風險和挑戰日益顯現,縣域經濟亟需轉型發展、探索新路。

  文章分析,當前,縣域經濟發展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瓶頸制約。

  一是就業承載空間有限。通過就近就地就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城市回流勞動力,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目前,多數縣域產業體系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吸納就業的空間和能力不足。縣城產業結構與城市雷同,企業主體規模相對較小,技術水平落後、產業層次較低、競爭力較弱;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還比較短,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率低,鄉村特色產業和非農產業發展滯後,產業融合發展的進展也相對緩慢;縣城與鄉村產業缺乏互補和銜接,難以有效支撐和引領鄉村產業振興。這些都使縣域經濟以初級產品和低端產業為主,產業增值留在縣域的比例小,從業人員收入較低,產業成長性弱,對就業的吸引力和承載力也不足。

  二是縣城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縣城既是縣域行政中心,也是縣域經濟的要素集散中心。從總體上看,中國縣城規模偏小,面向鄉村的服務體系建設還有待完善,縣城與鄉鎮、村的經濟聯繫和服務聯結較弱。有些縣城發展園區經濟,但產業鏈兩頭在外,用地、耗能等卻留在當地,園區發展與鄉村產業的關聯度小。這些都使縣城對縣域經濟和鄉村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不足。

  三是發展環境有待升級。與城市相比,中國縣域發展環境對人才等各類資源要素的吸引力較弱。基礎設施方面,一些地方對縣域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導致包括縣城在內的縣域道路、市政、產業、數字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更新緩慢。公共服務方面,縣域與城市的公共服務質量差距逐步拉大,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文化等方面的服務體系以縣城為中心,對鄉村的延伸覆蓋不足,鄉村已有的公共服務在內容和質量上難以滿足需求。營商環境方面,就業創業的服務支持體系尚不健全,返鄉人才創業的成本較高、風險較大。

  四是資源盤活需要破題。土地資源、生態環境資源是縣域相比於城市的優勢資源,但縣域卻缺乏就地盤活利用進而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機制。比如,縣域在優美生態環境方面具有顯著資源優勢,但在實踐中卻難以將這一資源禀賦優勢轉化為縣域經濟發展優勢。依托生態環境資源優勢的休閑、旅遊、康養等產業依然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和旅遊景區周邊,綠色有機農業等領域的發展也缺乏長效機制保障。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