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春節訪運河
http://www.CRNTT.com   2023-01-30 11:31:51


  中評社北京1月30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從1月14日開始,在中國春節來臨之際,記者用9天時間去看了北方的大運河,為“大運河遺產小道”公眾體驗描述騎行線路。從河南濮陽北上,我沿衛河進入河北的邯鄲、邢台和山東的聊城地區;沿著彎彎曲曲的南運河經過了山東的德州、河北的衡水、滄州。天津三岔河口的“120106-A004”號遺產區界樁是此次遠行的北端節點,南運河既在這裡結束,隨之又進入北運河遺產區繼續延伸至北京。這些河段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3世紀;時至今日依然影響、改變著兩岸風貌。在沿線所有重要點段,建設中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已開始展現成果。

  2023年返鄉過年的人格外多。自農曆臘月二十三至大年初一,我穿越村鎮,與沿線千萬普通的人們共同經歷並感受了近幾年來最熱鬧的團圓時刻……

  從2005年全社會關注大運河申遺開始,不斷進步的文化認知,將大運河再次連接為一個內容豐富叠加、功能不斷演進的真實整體。

  隨時隨地去追尋“黃河”

  衛河、南運河水的流向,即是當年漕糧運輸的方向。沿著水流去瞭解大運河所處的地勢地貌最為準確。

  以“運”為核心,大運河文化遺產描述的衛河(永濟渠)、南運河都位於黃河以北的平原上。表面上看,華北平原一望無際,但仔細辨析水的走向,觀察土壤的類型,就能瞭解大運河形成的背景和面臨的挑戰。

  黃河、海河、灤河都在華北平原上形成了巨大的衝擊扇,所謂“巨大”,是指千百年來這些河流反復肆意漫流,這給社會發展尤其是人工工程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但也由之形成了人類認知自然、改變自然的智慧和手段。不僅如此,隋唐大運河的通濟渠、永濟渠還曾以黃河作為水源分別流向南北。頻率極高的泛濫,導致運河需要反復解決水源難題,同時又要提防淤塞。

  人們在敘述大運河時,很少提及南樂。我在臘月二十八那天進入了河南濮陽,住在了南樂縣。衛河只在南樂流淌了19.8千米。溯流而上,經內黃可去往“衛河(永濟渠)滑縣浚縣段”遺產河道和臨近黃河的“黎陽倉遺址”;順流而下,則可抵達同樣著名的徐萬倉。當代漳河在那裡與衛河合一。今日的徐萬倉河水湍流,曠野清冷,遺存區內已找不到當年沿岸多倉儲、渡口,“百里州縣糧秣匯聚於此”的景象。繁華不在,但是大河隱含的危險從未消失。漳衛合流後也稱“衛運河”,自此沿河堤路前行,一路上水利部門建立河道“險工”標識仍是一個接著一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