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http://www.CRNTT.com   2022-12-21 09:45:37


 
  (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化建設。實施基礎設施補短板和更新改造專項行動,建設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一是提升宜居度。加快規劃建設快速幹線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綠色慢行交通體系,實現各體系間的暢順銜接。主城區道路網密度應大於8公里/平方公里,軌道、公交和慢行等綠色交通出行分擔率應不低於60%,45分鐘以內通勤人口比重達到80%。二是增強安全韌性。倡導大分散與小區域集中相結合的基礎設施布局方式,因地制宜布置分布式能源、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等設施,提高應急響應和快速恢復能力。統籌防洪與排澇,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到2030年全國城市建成區平均可滲透面積占比達到45%。依托公園、綠地、廣場、校園等建設城市人口疏散和應急避難場所,人均應急避難場所面積不低於1.5平方米。三是提高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更新改造。加快建設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協同發展智慧城市與智能網聯汽車。

  (五)建設完整居住社區。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區,到203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爭取提高到60%以上。一是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以步行5—10分鐘到達為原則,配建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二是完善15分鐘生活圈服務配套。推動建立步行和騎行網絡,串聯若干個居住社區,構建15分鐘生活圈,統籌中小學、養老院、社區醫院、運動場館和公園等設施配套,為居民提供便捷完善的公共服務。三是提升服務和管理能力。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組織、居民參與、企業服務的管理機制,推進城市管理進社區,提高物業管理覆蓋率。實施社區公共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推進智慧社區和數字家庭建設。鼓勵物業企業建立物業管理服務平台,大力推進線上線下社區生活服務。

  (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和特色風貌塑造。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在城市建設中延續歷史文脈、體現中國特色、展現時代風貌。一是構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全面開展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和認定,建立分級分類的保護名錄和全國歷史文化保護數據庫。不拆除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傳統民居,不破壞地形地貌、不砍老樹,不破壞傳統風貌和街道格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掛牌保護率達100%,歷史建築空置率應在10%以下。二是加強建築設計管理。優化城市空間和建築布局,增強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和文脈延續性。嚴禁建設“貪大、媚洋、求怪”建築,嚴格超大體量公共建築、超高層地標建築、重點地段建築和大型雕塑管理,嚴禁濫建巨型雕像等“文化地標”。

  (七)發展綠色建造。推動城鄉建設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一是持續開展綠色建築創建行動。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築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星級綠色建築占比達到30%以上。對具備節能改造價值和條件的居住建築要應改盡改,改造部分節能水平應達到現行標準規定。二是推動建造方式轉型。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推廣鋼結構住宅,到2030年裝配式建築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40%,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5%。三是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深化應用自主創新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大力發展數字設計、智能生產、智能施工和智慧運維,培育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

  (八)推動綠色低碳縣城建設。以綠色低碳理念引領縣城高質量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是控制縣城建設密度和強度。位於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的縣城建成區人口密度控制在每平方公里0.6萬至1萬人,建築總面積與建設用地面積的比值控制在0.6至0.8。縣城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最高不超過18層,6層及以下住宅建築面積占比一般不低於70%;確需建設18層以上居住建築的,應嚴格充分論證。二是建設綠色節約型基礎設施。縣城基礎設施建設要適合本地特點,以小型化、分散化、生態化方式為主。構建縣城綠色低碳能源體系,推廣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智能光伏等清潔能源應用。三是營造人性化公共環境。嚴格控制縣城廣場規模,廣場的集中硬地面積應不超過2公頃。推行“窄馬路、密路網、小街區”,縣城內部道路紅線寬度一般不超過40米。

  (九)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推動城市管理理念、模式和手段創新。一是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完善黨委政府統籌協調、各部門協同合作的城市管理工作機制,建立完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巡查稽查制度。二是推進城市治理“一網統管”。依托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加快構建國家、省、市三級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體系。三是加強城市風險防控。建立城市治理風險清單管理制度,完善城市安全運行管理機制。建立燃氣等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監測預警系統,提升在線安全巡檢和隱患治理能力。

  切實把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任務落到實處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上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以釘釘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實。

  (一)加強和改善黨對城市工作的領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完善工作體制和機制,切實把黨的領導貫穿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各方面各環節。

  (二)健全城市體檢評估工作制度。以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為重要內容,不斷完善指標體系,全面開展城市體檢評估。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以城市體檢結果為依據,建立健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鞏固提升的閉環機制。

  (三)建立城市總建築師制度。建立城市總建築師庫,出台選拔使用和考評規定,選擇有條件的城市開展試點。構建城市總建築師對城市規劃建設進行把控,並對實施情況進行指導監督的體制機制。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法律法規,研究出台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政策文件和相關標準,加大財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層治理體系。

  (五)加強幹部培訓。編輯出版系列教材,在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高等院校增加相關課程,加強對城市黨政主要領導及相關部門幹部的培訓,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政績觀和城市觀,提高城市工作能力和水平。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王蒙徽(湖北省委書記,原住建部部長)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