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破解“兩難”促農民工就業
http://www.CRNTT.com   2022-09-01 08:49:25


  中評社北京9月1日電/農民工是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推動其就業,事關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一段時間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一些地方出現企業“招工難”、農民工“就業難”的現象。如何進一步改善農民工就業狀態,確保廣大農民工外出務工有門路、返鄉就業有奔頭,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許凌評論文章分析,不難發現,“招工難”“就業難”並存的就業結構矛盾,是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結構轉型的必然現象。其表現出的問題,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徵。
  
  首先,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的快速發展,對勞動者知識技能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國農民工技能人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與實際需要存在較大差距,從而導致“招工難”問題日益突出,低技能農民工轉崗再就業壓力加大。
  
  其次,當前很多農民工就業以短期性、臨時性為主,新業態尚無勞動合同和勞務協議的現象較為普遍,工資收入缺少基本保障,不少勞動者為了增收,連續高強度工作,嚴重損害身體健康。
  
  再次,當前縣域經濟發展基礎較為薄弱,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趨於滯後,當地勞動力多是在相對靈活的建築業、服務業崗位工作,屬於“半工半農”狀態,不是特別穩定。返鄉創業人數和市場主體數量儘管一直保持在增長狀態,但普遍存在競爭力弱、領域集中、規模較小和發展後勁不足等問題。
  
  文章表示,如何破解農民工就業瓶頸?應多措並舉,穩妥施策。
  
  一方面,應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發展與促進就業相協同。應堅持推動農民工外出務工和促進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兩條腿”走路,提高農民工內生發展動力與創造更多發展機會並重,有效促進其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比如,前幾年,一些西北內陸貧困地區發展諸如養牛、養羊等產業,多元化拓展農民的致富途徑;又如,一些地方政府通過招商引資等形式,把發達地區的新型產業遷移至偏僻鄉鎮,建設扶貧車間,或引入一部分下游產業鏈作為終端加工點。通過類似的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一些技術性強、月收入可觀並具備發展潛力的就業崗位,很快受到新生代農民工的青睞。
  
  另一方面,應努力提升農民工職業技能,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應調動社會、企業以及勞動者等各方面積極性。要健全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繫、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互結合的農民工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比如,在西北地區,有的縣市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投入資金,與一些城鎮職業技術學校簽約合作,用幾年時間培養出家電修理商、烹飪大廚等職業化人才。此外,還應大規模開展適合農民工特點的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重點對新生代農民工開展崗前培訓、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等,給予職業培訓補貼,不斷提高就業能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