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開封州橋現"城摞城"奇觀
http://www.CRNTT.com   2022-11-29 19:28:22


 

  展示了開封“城摞城”地理歷史奇觀

  古都開封,雖歷經兵災水患,卻是在原來的城址上屢淹屢建、屢毀屢建,如此導致的結果就是,開封歷代城址的位置都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形成了“城摞城”的歷史地理奇觀。

  原中國古都學會會長朱士光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城摞城’現象在文獻中早有記載,但一直沒有考古材料證明。……由於黃河多泥沙的獨特水文特性,黃河流域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城邑遭受了與開封城同樣的命運,但開封是七朝古都,像它這樣叠壓的層次之多、規模之大,在中國5000年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而本次發掘出的州橋,廢棄於明末,是明代早期利用宋代州橋橋基建造而成,宋代州橋橋基之下又叠壓著唐代殘基,使用年代逾860餘年,始建至今已有1200餘年的歷史。州橋及其兩側河道自唐代至今的文化堆積層層叠壓,首次以清晰直觀的地層剖面,揭示出古代開封城發展、演變軌跡中的“橋摞橋”“路摞路”“河摞河”現象,一橋越千載,一河覽古今,可謂展示開封城摞城歷史地理奇觀的理想窗口。

  此前,開封考古工作者在州橋遺址的開封中山路南北一綫,曾分別勘探出了歷史上開封城的宣德門、午門、朱雀門、南熏門等重要遺址,初步揭示出了古代開封城傳統布局中軸綫的演變軌跡,這條軸綫早在唐代汴州城時形成,後經五代、北宋發展漸趨完善,一直到金、元、明、清,其位置始終沒有移動。例如,本次考古發掘出的州橋遺址橋面南北跨度為26.4米、東西寬約30米,其規制恰好與改造之前的開封中山路路面寬度一致,也可視為開封城中軸綫千年未變的證據之一,這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及至世界城市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展現古代文化藝術的發展高度

  本次州橋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各類文物標本60000多件,質地包括陶、瓷、石、玉、木、骨、金、銀、銅、鐵、蚌、琉璃等,其中三尊鎏金銅造像,造型優美,做工精湛,極為珍貴。造像出自州橋橋體廢墟之上的明代金龍四大王廟殘基中,其中一尊為金龍四大王造像,有六條手臂,怒目圓睜,牙關緊咬,呈端坐狀,另外兩尊分別為文昌帝君和真武帝君造像,可謂重要的運河文化遺產。據《開封府志》記載,金龍四大王廟是明代開封城內著名的河神廟,明清時期開封地區黃河水患頻仍,以上三尊造像應和當時盛行的河神祭祀之風有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