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開封州橋現"城摞城"奇觀
http://www.CRNTT.com   2022-11-29 19:28:22


 

  一幅考古現場版的《清明上河圖》

  古代開封是一個和運河特別“有緣”的城市。公元前365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開封)後開鑿鴻溝,連接了黃、淮,使千裡中原變成水陸通道,促進了大梁乃至魏國的繁榮,由此翻開了開封城市發展史上的第一頁光輝篇章。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大將“王賁攻魏,引(黃)河(鴻)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大梁城遂在滔滔黃水中化為廢墟一片。

  此後,開封的再度興衰便和隋唐大運河結下了不解之緣。隋代開通的大運河其中段名通濟渠,是利用古代汴水改造而來,又因瀕臨汴州,亦稱汴渠、汴河。汴河西通河洛,南達江淮,是大運河中最主要的河段,“煬帝大業元年更令開導,名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穀、洛水達於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從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於泗,達於淮,自江都宮入於海。亦謂之禦河。……公家運漕,私家商旅,舳艫相繼”(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五)。汴河自隋朝開鑿,歷唐、五代、北宋、至金朝初年堙廢,先後通航五百餘年,自唐朝中葉起,曾是維系中原王朝政治中心和江南經濟重心聯系的大動脈。尤其是在北宋時期,“唯汴水橫亘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元·脫脫等:《宋史》卷九三《汴河上》),將東南一帶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抵東京,使開封處於“天下之樞”“萬國鹹通”的重要地位。其繁華景象也通過北宋張擇端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圖》得以具象化保存下來。正如時人所謂:“有食則京師可立,汴河廢則大衆不可聚,汴河之於京師,乃是建國之本,非可與區區溝洫水利同言也。……大衆之命,惟汴河是賴。”(明·李濂:《汴京遺跡志》引張方平《論汴河利害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沒有汴河就沒有歷史上東京城的繁榮,沒有汴河就沒有流傳千古的《清明上河圖》。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為我們重筆描繪的有兩處主要景觀,其中一處是高大雄壯的東京城樓,另一處就是淩空高架的虹橋。虹橋和州橋同為北宋時期東京城區汴河上的橋梁,根據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從東水門外七裡曰虹橋”,可知當時虹橋尚遠在東京城外七裡的郊區,而州橋則雄踞東京城正中,是全城的鬧市區和商業中心。如果說虹橋一帶是當時京都漕運的東大門戶的話,州橋附近則是汴河深入京城的重要港口,或者說是東京城內一處大型貨物中轉集散地。張擇端筆下的虹橋片段已是一幅人頭攢動、車水馬龍的熱鬧場面,由此來看,當年州橋一帶的繁榮景象更是不言而喻。

  到金代,汴河開始逐漸斷流,明末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開封城內的州橋連同汴河一起被黃河洪水灌城後的泥沙淤埋。本次州橋遺址的考古發掘,除了發現州橋本體及其南北兩岸河堤、宋代浮雕石壁之外,還對州橋東側汴河河道進行了深度發掘,清理出唐宋至明清時期的汴河河道遺存,并在河道兩岸發現有汴河上的“木岸狹河”工程,在河道底部發現有疑似的汴河沉船遺跡等,不僅印證了宋代筆記《東京夢華錄》等相關文獻的記載,也與歷史上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水滸傳》等對東京城運河的描繪不謀而合,仿佛一幅考古現場版的清明上河圖,對運河遺址考古具有重大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