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
http://www.CRNTT.com   2022-11-14 08:18:47


  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當前國際環境複雜嚴峻,對全球生產貿易活動造成衝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調整,很多國家產業鏈供應鏈發生了中斷、萎縮現象,而中國產業鏈供應鏈依然保持強大韌性,不僅製造業規模保持穩定增長,而且新的競爭優勢正在形成,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重塑中核心樞紐地位更加穩固,愈發成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關鍵。
  
  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和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研究中心《世界開放報告》課題組路紅艶、孫繼勇執筆文章介紹,中國製造業產業體系完善,規模位居世界首位,出口競爭力和國際分工地位不斷提升,對世界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的影響逐步增強,正從全球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邁進。
  
  製造業結構完善,規模持續穩定增長。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形成了一批產品集中生產、專業化協作配套、產業鏈條成熟的產業集群,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較強。據統計,中國多數產業生產規模占全球30%以上,其中,全球90%的個人計算機、80%的空調、75%的太陽能電池板、70%的手機都在中國生產。中國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40%以上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進入21世紀,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規模快速增長,逐步超過日本、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2004年至2021年,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2.8%,近3年來經受住新冠肺炎疫情、國際環境劇烈變化考驗,製造業增加值仍保持穩定增長。
  
  深入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隨著中國不斷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已高度融合,在全球貿易和生產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2003年至2021年,中國外貿進口規模從0.41萬億美元增加至2.69萬億美元,占全球進口比重由4.4%上升至11.9%;外貿出口規模由0.45萬億美元增加至3.36萬億美元,占全球出口比重由4.7%上升至15.1%。同時,中國已成為中間品貿易第一大國,貿易規模在全球占比達20%。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全球中間品貿易報告》,2021年中國中間品出口額為14580億美元,分別是美國(第二位)、德國(第三位)的1.8倍和2倍;中間品進口額為16760億美元,比美國(第二位)、德國(第三位)分別高65%和176%。
  
  製造業邁向中高端,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推動製造業智能化升級改造,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邁進,製造業逐步走向產業鏈供應鏈中高端,整體競爭力不斷增強。從出口產品看,技術密集型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由2012年的7.4萬億元、3.8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2.8萬億元、6.3萬億元。從創新投入看,製造業研發強度從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研發強度達到10.3%,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從競爭力指數看,2021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發布的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顯示,中國製造業競爭力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德國。2022年8月發布的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中國工業領域企業有78家入圍,比2012年增加33家。
  
  創新應用優勢凸顯
  
  文章分析,受經濟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影響,加之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中美經貿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因素叠加衝擊,中國製造業原有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步減弱,但綜合性價比、創新應用優勢正在形成。
  
  由低成本優勢轉變為綜合性價比優勢。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以及全球供應鏈中心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顯著的低成本製造優勢。不過,近年來低成本優勢不斷弱化,例如,製造業月工資方面,從增速看,2016年至2020年中國平均增速為9.84%,顯著高於美國(3.77%)、日本(0.75%)、韓國(1.60%)等發達國家,也高於越南(4.54%)、印度(1.47%)等發展中國家;從水平看,中國勞動力成本處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2020年,美、韓、日等國家分別為中國的4.8倍、3.8倍和2.6倍,越南、印度等國家製造業月均工資為中國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此外,能源成本、製造業總稅率等也相對偏高,在這些因素叠加影響下,中國製造業低成本優勢明顯弱化。
  
  但中國在勞動生產率、供應鏈效率和營商環境等方面的高性價比優勢日漸凸顯。相對值方面,2010年至2021年,中國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為6.7%,高於全球平均水平(1.6%)5.1個百分點,也明顯高於越南(5%)、印度(5.5%)、泰國(2.1%)、印度尼西亞(2.5%)和菲律賓(3%)等東南亞國家,是全球勞動生產率增速較快的國家之一。絕對值方面,中國勞動生產率在2021年已達16512美元/人,在全球處於較高水平。同時,近年中國營商環境排名得到一定提升。2021年,根據相關研究報告,中國營商環境評分為4.38,同比提高0.03分,超過50%的外資企業將中國視為全球首要投資對象。據此判斷,中國的要素低成本優勢雖然逐漸減弱,但高性價比優勢日益凸顯,仍對全球製造業企業具有較強吸引力。
  
  由規模體量優勢轉變為創新應用優勢。目前,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大規模生產製造領域。在經濟逐步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躍升的過程中,依靠大規模組裝、低價格競爭的全球供應鏈參與方式,已隨成本紅利弱化而動力不足。但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加速創新和應用,正成為重組全球製造業生產要素資源、改變全球供應鏈布局的關鍵力量。中國發展空間大、應用場景多、創新應用強的優勢將逐漸凸顯。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先進技術的市場應用和產業轉化的重要地區,科技創新優勢不斷增強,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由1.9%提升至2.4%,基本達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疫情前)2.5%的平均水平。
  
  同時,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正加速向製造業融合滲透,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優勢逐步顯現。目前,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55.3%,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達74.7%,開展網絡化協同和服務型製造的企業比例分別為38.8%和29.6%。同時,中國也是全球擁有“燈塔工廠”最多的國家,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全球44家“燈塔工廠”網絡成員中,有12家位於中國,明顯高於德國(4家)、美國(3家)、日本(2家)等國家。中國在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和治理體系環境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為下一個階段供應鏈智能化發展提供全球最佳基礎市場環境,這將吸引全球創新企業加速集聚,推動從生產製造基地向全球供應鏈創新應用高地轉變。
  
  供應鏈優勢向海外延伸
  
  文章表示,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貿易大國,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都穩居世界前列,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隨著中國逐步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製造業內外協同的競爭新優勢正在形成。
  
  由廣度拓展優勢轉變為深度主導優勢。隨著全球供應鏈向區域化調整,區域間貿易規模逐漸縮小,這將一定程度影響中國輻射全球市場的廣度。不過,依托充滿活力的國內市場和亞洲市場,區域市場的拓展深度和主導影響力有望強化。在更加聚焦區域化、本地化發展趨勢下,全球供應鏈將進一步圍繞主要市場布局。
  
  一方面,中國龐大的市場對最終消費品和中間品需求巨大,對跨國企業投資形成強大磁吸效應。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未來10年全球約有四分之一消費增長或將發生在中國。到2030年,中高以上收入家庭數量可能會增至4億,接近歐洲和美國的總和;另一方面,亞洲市場逐步活躍,2021年率先實現復甦,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經濟占全球實際GDP比重升至47.4%,這一比重在2000年僅為32%,預計到2040年,上述比重將增至52%。
  
  亞洲地區成為推動全球貿易振興、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也已形成與周邊國家協同配合的供應鏈格局。順應全球供應鏈分散化布局大趨勢,中國與亞洲國家間將建立更緊密的供應鏈網絡,並依托強大供給能力和需求市場,夯實區域內深度主導優勢。在繼續拓展全球合作廣度的同時,形成中國供應鏈能力賦能亞洲、亞洲供應鏈網絡成為全球中心的格局。
  
  由國內製造基地優勢轉變為全球製造網絡優勢。隨著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步伐加快,海外供應鏈布局初步完善,供應鏈內外協同的競爭新優勢正在形成。2021年,對外全行業直接投資1451.9億美元,同比增長9.2%。其中,境內投資者對166個國家和地區的6349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1136.4億美元,同比增長3.2%。中國已成為全球主要對外投資國,累計對外投資存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快速增長,對外承包工程大項目增多,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製造業領域。而製造業對外投資涵蓋中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主要製造行業,遍布全球70%的國家。這些海外企業與國內企業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經濟關聯,疫情期間,海外企業在保供給、保渠道、保市場等方面均有較好表現。這意味著中國供應鏈優勢將隨著製造能力向海外延伸而進一步增強,推動基於中國國內製造能力的供應鏈優勢進一步拓展為基於中國全球製造網絡的供應鏈優勢。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