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經濟日報:引才聚才築牢復興之基
http://www.CRNTT.com   2022-10-06 10:51:26


 
  “中國氫彈之父”於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我國自主培養的科技大師“圈粉”無數年輕人。堅持全方位培養和引進用好人才,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國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力資源競爭優勢不斷增強。

  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需充分發揮高校主陣地作用。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布局,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教育部推出“強基計劃”,量身定制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配備一流師資和學術環境,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截至2020年,我國自主培養研究生突破1000萬人,自主培養頂尖人才不斷湧現。

  如今,青年人才已成為基礎領域的有生力量。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齡為44.6歲,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齡為52.5歲,分別比2018年下降了2歲和2.6歲,超過60%的完成人為年齡不足45歲的青年才俊。青年科技工作者已經成為基礎研究隊伍的生力軍。

  政策激勵解後顧之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才事業積極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養用好人才。

  從高端領軍人才,到技能人才、鄉土人才;從自然科學人才,到哲學社會科學人才、文藝人才;從本土培養人才,到海外引進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堅持“高端引領、整體開發”,各類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齊頭並進,人才隊伍、人才結構日益完善。不同職業崗位、不同能力水平的各方面人才各展所長,成為社會發展源源不竭的動力。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賺……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廣袤田野上扎根,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貧先鋒”、鄉村振興一線的生力軍。

  伴隨著新時代“橫琴方案”“前海方案”出爐,越來越多港澳青年人才來到內地興業創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