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軍事:以獵物形式出現的“高端獵手”
http://www.CRNTT.com   2022-10-01 14:36:47


 

  被動雷達導引頭一般由天綫陣列(接收機)、微波集成電路和射頻信號處理機等組成。這些組件的研制水平共同決定著導引頭性能的強弱,尤其是其所能覆蓋的頻段範圍。一般來說,導引頭所覆蓋頻段範圍越廣,能發現并攻擊的雷達種類就越多。

  俄羅斯研制的Kh-31P反輻射導彈配備有3種覆蓋不同頻段範圍的導引頭,用來應對北約采用不同範圍頻段工作的各型雷達。“進化”到Kh-31PM時,3種導引頭合而為一,且抗電子幹擾能力不降反升。這種改變,正是源於被動雷達導引頭性能的提升,尤其是單個導引頭所覆蓋頻段範圍明顯加大。

  對電磁波的高度“敏感性”,使反輻射導彈最終成為當之無愧的“雷達殺手”,并將“捕獵”範圍擴大到其他輻射源如幹擾機等。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反輻射導彈因能“順藤摸瓜”開始大行其道的同時,對電磁波的高度依賴也使其不可避免地陷於一個窘境——離開電磁波就難以展開工作,這成為反輻射導彈後來升級必須解決的問題。

  後浪緊推前浪

  自問世以來,反輻射導彈就在與各種雷達尤其是防空系統雷達“鬥法”,呈現出你追我趕、互有高下的態勢。

  為撕開對手防空系統的口子,有效摧毀對手雷達,多年來,各國研發人員不斷為反輻射導彈賦能,推動其一再升級。

  為解決雷達關機後反輻射導彈“無跡可循”的問題,後期研制的反輻射導彈引入了捷聯慣導和GPS定位等導引方式,增加了記憶功能,開始“憑記憶”或“按規則辦事”,實現了“‘藤’雖斷攻擊仍可繼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