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更具梯度的科學素養培育“接力”怎樣形成
采訪中,劉瑛向記者透露了一個細節:自己在每次開展科普活動的時候,常常會站在最後一排。
“為什麼? 我要看孩子們的表情、反應,觀察他們究竟有沒有很積極地參與其中。”劉瑛解釋,在組織活動前,她會有針對性地規定參與學生的年齡段。“對於同一科學現象和問題,小學低年級學生重在認識‘是什麼’,高年級或初中要問‘為什麼’,而高中階段則是‘怎麼辦’。科普教育應該是這樣一個連環過程,從感性到理性,從發現問題、認識事物本質,到解決問題。”
劉瑛表示,在烏魯木齊,不少中小學科技教師會帶領對某一領域有興趣的孩子成立課題小組,“例如 生物組、航模組、計算機組等,引導孩子們圍繞一個課題、方向深度探究,這樣孩子接受的科普就不是‘泛泛’的,而是有針對性的”。
“高質量的科普活動,要有結構設計與進階順序,不只有知識水平要求,還應包括觀念建立、思維培養、方法訓練、價值提升等更高價值和更深內涵,這樣才能實現完整、深度的科普。”呂文清表示,對於青少年科普來說,小學低段主要應觀察現象、認識特征、探尋緣由,小學中段進階到觀察要素、認識結構、探尋原理、形成概念,小學高段再進階到觀察規律、認識性質、探尋關系,初中則上升為觀測建模、認識系統、設計方案。“當然,這個進階順序,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水平和不同階段調整。”
“例如關於水的認知與科普,小學低段水平可設定為觀察和描述水的特征,包括顔色、狀態、氣味;小學中段水平可設定為觀察和描述冰、水、水蒸氣的區別,說出水沸騰和結冰的溫度,認識到溫度是造成水不同狀態的重要因素;小學高段水平可設定為解釋生活中與水有關的現象及變化規律;初中水平可設定為知道水的成分和性質,明晰水淨化的原理和方法。”呂文清舉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