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校內校外結合,讓青少年科普有益有趣
http://www.CRNTT.com   2022-09-27 09:40:54


 

  在劉瑛看來,校內非科學課教師的科學素養同樣很重要。“我們曾經在一個村莊做問卷調查,用一份小學五年級的科學思想提升試卷去測試教師,結果考及格的老師只占了70%。針對不少科學課無專職教師的學校,我們團隊專門給語文、數學等科目的老師講解了該科目中涉及常見科學小知識的內容,例如語文課本裡有‘植物媽媽有辦法’,我們就為教師講種子傳播的科學常識,教師授課時為孩子們介紹,就能帶動學生的科學素質提升。”

  2 校外科普和校內如何銜接

  教育文化學者、中關村學院學術委員會原負責人呂文清表示,課內課外科普的分工,應重點考慮功能定位、資源配置和實施方式三個維度。“在目標定位上,課內應立足於青少年科學素質根基的培育,打基礎、搭框架、建體系;課外則應針對青少年科學素質的具體知能,進行普及、拓展、延伸,引導個性、潛能與特長發展。在資源配置上,課內要圍繞概念、原理,選取經典可靠的課程化學習材料,確保‘一日三餐式’營養結構;課外可側重‘專精尖特新’的內容項目,選取真實的社會化場景資源,提供多樣化‘特色營養餐’。在實施方式上,課內是以學科體系呈現,多采用探究、模擬等偏學術的方式,課外是以跨學科或交叉融合項目呈現,多采用調查、實踐等偏活動的方式。”

  呂文清也提出,當下課內課外科普還存在目標割裂、資源缺乏整合、項目缺乏銜接的問題。“那麼如何既實現目標一致、各有側重,又有效銜接?我想,得打造一個‘同心圓’——育人目標是圓心,課內外都要瞄定,課內科普提供科普科教目錄,課外可從圓心依序拓展,鏈接資源,開辟空間,跟進項目,形成家庭圈層、社會圈層、專業機構圈層等科普網絡,改變‘科普產品亂打亂飛,但都對不上靶心’的問題。”

  “如新冠病毒涉及多個科學課程模塊,又是當下科普的大主題、大事件,也有全球科研攻關大資源,可以打通課內外這類課題項目,做一體化設計,切實增強協同度。這樣既能鏈接課內的學術和學業,又能強化國家科普的戰略使命,還能發揮科技創新對科普的引領、科普對於科技成果轉化的促進作用。”呂文清舉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