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在新發展格局中做強做優縣域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22-09-20 08:38:45


   
  以縣域經濟帶動鄉村振興,環境是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是城市人口承載力與吸引力的重要支撐。以縣城為重要載體協同推進鄉村振興和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必須破解長期制約縣城和鄉村發展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瓶頸,促進縣城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縮小縣城與大城市在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文化體育等方面的差距,提高縣城的人才吸引力和人口吸引力。從人居環境改善、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等群眾身邊、房前屋後的實事小事做起,增強群眾主人翁意識,共同建設美好家園。進一步探索和創新項目招投標、財政資金統籌使用、“以獎代補”等機制,激發群眾參與熱情,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體系。
  
  因地制宜探索強縣路徑
  
  主持人:縣城是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如何推進縣城建設?
  
  徐劍鋒(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縣城是縣域的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與城鎮人口集聚中心,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從目前我國多數縣域發展現狀看,根據縣城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可分成幾類:第一類是“大縣小城”,這類縣域人口較多、經濟規模較大,屬於經濟大縣,但作為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的縣城卻難以起到經濟中心的作用。這類縣域主要集中在工業化中期的東部縣域,因民營經濟首先在鄉鎮崛起,呈現出“強縣弱城”的特徵,如改革開放以來至本世紀初期的浙江諸暨、嘉善等地。第二類是“大縣大城”,這類縣域經濟規模大,縣城也是名符其實的經濟中心,對整個縣域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大。如浙江義烏,通過商貿業集聚發展,帶動整個縣域工業與商貿業、物流業發展,義烏也成為經濟強縣。第三類是“小縣大城”,這類縣域人口總量少、經濟規模偏小,但縣城人口集中度與經濟集聚度高,經濟中心功能強,人均工業產值與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標也不弱。比較典型的是浙江一些山區縣,如麗水地區的雲和縣,其一半以上人口與主要製造業集中在縣城,“大縣城”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小縣”的不足。第四類是“小縣小城”,這類縣域大多人口規模小,縣城人口與產業集中度也低,對縣域經濟的帶動作用較弱。
  
  從縣域經濟發展情況看,“大縣大城”“小縣大城”因縣城對縣域經濟帶動作用較強,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低,城鎮化率較高,這類縣域在東部、中部分布較多,西部也有一定數量存在。“大縣小城”主要分布在東部與中部,隨著經濟發展、交通環境改善,這類縣城的行政、文化、教育中心功能得到發揮,人口集聚效應增強,容易發展成縣域經濟中心,從而走向“大縣大城”,如浙江諸暨、嘉善等地進入本世紀後迅速發展成“大縣大城”。但經濟規模大、縣城人口與經濟集中度高,並不代表縣域與縣城經濟實力強,“大城”祗有發展成“強城”,才能引領縣域經濟從大到強,成為經濟強縣。“小縣小城”主要在中西部與東部地理位置較為偏僻的山區縣,受地理環境、交通條件與人口規模制約,縣域人口少、經濟弱,縣域經濟引領作用較弱,這類縣域的突破口在於先把縣城做大。
  
  目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未來要因地制宜,走創新、綠色、開放發展之路。宜從做大縣城入手,逐步做強縣城,進而實現富民強縣。
  
  首先,發揮縣城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作用,引導縣域人口向縣城集聚。尤其對於地理環境較差的“小縣域”,要將不適宜居住的偏遠荒漠或山區人口遷移到縣城,促進農村人口在縣域內就地轉化,提高城鎮化率,提高縣城人口集中度,從而增強縣城對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
  
  其次,促進產業集聚。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扶持專精特新企業成長,促進縣城與縣域內中心城鎮產業集聚發展。在做大縣域經濟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縣城多中心功能優勢與人才、信息優勢,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大產業平台,引領產業集聚發展,為“強縣”打下良好基礎。
  
  再次,培育專業功能縣城,推進縣城與鄰近大城市一體化、差異化發展,實現市與城功能互補、合作共贏。要積極推進區域合作,尤其是與發達地區的經濟合作,通過共建產業園區與飛地等合作平台,引進外來項目與投資,促進項目本土化,形成產業鏈並落地生根,實現縣域跨越式、趕超式發展。
  
  最後,加大城鄉統籌。加強城鄉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與新農村建設,鼓勵企業家、大學生下鄉創業,吸引在外創業務工人員與鄉賢回歸創業,發展特色農業、文化旅遊、學生研學、養老健康、鄉村民宿等產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從而真正實現富民強縣。
  
  順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
  
  主持人:縣域經濟要大力發展產業,怎麼做出特色?
  
  夏明海(湖北省宜都市人民政府市長):以湖北宜都為例,產業發展的特色就是持續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從“傳統農業”到“五小工業”再到“基礎化工”,宜都正向“精細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轉型,推動化工產業加速迭代升級。比如,興發集團自落戶以來累計投入超過100億元,“十四五”期間還將投入100億元,實現從傳統磷肥生產向鋰電池正極材料及農藥中間體的裂變升級。華陽化工通過“關改搬轉”產能增長了3倍,成為全球最大的紫外線吸收劑系列產品生產基地。
  
  縣域經濟發展要吸引人才,怎麼築巢引鳳?就業形勢趨緊的時候,對縣城來說,就是引進人才的大年。
  
  宜都作為縣級市,以“人才全方位需求”為核心,打出一套“組合拳”。一是加大崗位供給。政府和企業共同發力,截至目前,已提供440個崗位用於機關事業單位招錄公務員和引進人才,企業提供近6000個就業崗位,招引“雙一流”緊缺人才150名,引進各類人才2745名,其中博士4名、大專以上897名。二是強化政策支撐。政府推出人才新政,在就業、住房等六方面給予支持。住房方面,從中專生到博士都可享受補貼,中專生購買首套房補貼5萬元,博士補貼20萬元。今年已啟動全省首批保障性租賃住房試點,計劃籌集房源1.5萬套。目前已為全市75家企業1255名大學生發放住房補貼595.52萬元,為160餘名市內招商引資企業人才子女解決就近入學入園問題,為249名市外戶籍中小學生落實租房補貼近30萬元。三是滿足多元需求。近三年來已累計投入104億元,提升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教育方面,引進北師大教育集團,創辦宜都創新學校,解決人才子女的求學問題;醫療方面,與省人民醫院、省中醫醫院合作成立醫聯體,省級專家定期坐診,為市民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為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高品質的服務需求,投資16.46億元建成涵蓋“五館一中心”等多功能的市民活動中心,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吸引力。
  
  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要結合發展趨勢、地域特點和自身實際情況去謀劃推動。
  
  推動城市建設,要堅持完善功能,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高城鎮化率是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宜都持續壯筋骨、強功能、優供給,增強縣城服務能力,圍繞“北接、南聯、中優”的發展布局,按照“30分鐘進入宜昌主城區、20分鐘到達三峽機場、15分鐘到達高鐵站”要求,啟動總投資529億元交通建設五年攻堅行動,計劃實施交通項目46個,百姓出行更加便捷。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0.14%,全面小康指數居全省第1位、全國第26位。同時,在區域定位上,堅持融城入圈。“融城”就是加快融入宜昌中心城市,“入圈”就是深化區域協作和創新,進入宜荊荊都市圈的核心區。
  
  促進農民增收,要壯大龍頭產業,提升競爭力。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實施強縣工程。強縣工程的重點是促進農民增收,宜都從三方面著手。一是抬高底板,提升農產品競爭力。柑橘、茶葉是本地兩大主導產業,種植面積分別達32萬畝、13萬畝,從業人員有16萬人。以提升競爭力為抓手,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宜都蜜柑)標準化基地10.2萬畝、宜都宜紅省級示範樣板10萬畝,柑橘、茶葉產業入選國家優勢產業集群,2021年在農民收入中占比達25%。二是壯大龍頭企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結合本地優勢產業,培育了土老憨、豐島、清江鱘魚穀、宜紅茶業等一批龍頭企業,通過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7家,發展農民合作社676個,帶動90%的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三是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順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不斷優化農村人口進城落戶、上崗就業、社會保障等政策措施,出台了助推新型城鎮化7條激勵措施,通過本地大型企業吸納周邊村鎮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超3.5萬人,工人平均月工資達4000元,以制度化保障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實現穩定增收。2021年宜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046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1.71,城鄉收入差距也逐年縮小。

  來源:經濟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