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30日電/“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加快數字社會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立涉農信息普惠服務機制,推動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
經濟日報發表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彭超文章表示,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日益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諸環節全過程,數字技術、數字經濟與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數字鄉村發展戰略極大激發了農村的創新活力。深入分析研究其成效及關鍵問題,對進一步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總體成效明顯
文章稱,近年來,數字鄉村建設日益受到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2021年“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有關部門也聯合出台了發展規劃和工作要點。
從實踐情況看,中國數字鄉村建設發展較快、成效顯著。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中國現有行政村已實現“村村通寬帶”,農村網民規模已達2.84億,城鄉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差異不斷縮小。鄉村數字經濟加速發展,2021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05萬億元,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4221億元。鄉村數字化治理體系不斷完善,信息惠民服務持續深化。尤其需要看到,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在廣大農村地區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恢復生產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現兩方面突破
文章介紹,通過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在生產流通智能化和經營管理網絡化兩個方面,實現了較為明顯的突破。
在生產流通智能化方面,具有很多應用場景。如,以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定向育種,提升育種效率;把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綜合應用於種植業,實現對作物生長的智能化干預;利用可穿戴設備、植入芯片等設施,在畜牧業中實現動態配方飼料、精準個體飼喂、遠程疫病診療、產品質量追溯;運用無人機、農機輔助駕駛、農業機器人等技術,實現對農業機械化的智能化升級;提前預警防控雨雪冰凍災害,甚至做到智慧化人工“呼風喚雨”;對農產品需求進行分析、定位,定制化進行產品生產和銷售;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在“雲”上體驗農產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通過數字技術來匹配金融、保險、信貸需求,進行金融風險控制和保險勘察定損;用數字化技術事前預測政策效果,事後監測政策執行和評估;等等。
在經營管理網絡化方面,可在多處降低成本。如,不同區域的經營主體、不同類型消費者可以通過互聯網高效對接商品和服務供求;鄉村外出務工人員可以通過網絡搜索就業要求和信息,提高就業質量;鄉村的經營信息通過互聯網可實現高效傳播;數字化能夠促進農業生產和其他鄉村產品生產的標準化,從而降低單位成本;鄉村商品交易、金融保險服務、教育、醫療健康等可以通過網絡實現;運用數據這種新型生產要素,可進一步生成關於農業生產、農村生態、城鄉商品市場的“算法”,有助於經營主體把握市場規律;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信貸風險控制等信息的低成本精準化追溯;等等。而且,經營網絡化讓復雜的農業產業鏈條、鄉村治理鏈條等各環節主體更容易核實信息,有助於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