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探索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22-07-01 07:53:53


  中評社北京7月1日電/經過多年持續快速增長,中國製造業在規模體量、結構體系、技術水平、開放合作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成為中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主導力量和參與國際合作競爭的優勢力量。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徐建偉文章表示,進入工業化中後期,中國製造業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面臨著一些新形勢,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重要性凸顯,傳統製造業增長動能減弱、核心競爭力不足等問題日益顯現。解決好這些問題,更好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調整與新情況新要求不相適應的既往發展路徑,圍繞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產業結構高端精益、要素投入高能有效、發展方式綠色低碳等探索發展新路徑,進一步增強製造業對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塑造中國參與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的支撐能力。

  文章分析,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既往發展路徑的增長動能逐漸減弱,面臨的瓶頸約束增多。

  一是勞動力低成本投入難以為繼。過去幾十年,通過發揮勞動力成本優勢,中國積極承接全球製造業轉移,深度嵌入國際分工體系。當前,中國人口結構已經發生變化,勞動年齡人口占比降低。在總量和結構雙重變化的影響下,原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不斷弱化,使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發展壓力加大。盡快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成為中國製造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

  二是全球技術合作的不確定性增多,國際市場運行波動加大。長期以來,引進技術和出口產品是中國製造業彌補技術短板和市場缺口的重要途徑。由於部分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賴程度較高、“卡脖子”問題突出,產業鏈供應鏈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如果技術合作遭遇衝擊、技術引進路徑被阻斷,就可能導致技術供給減少、產業轉型升級難度加大。同時,受國際經貿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產品出口市場變化加大、風險增多,這可能會給企業生產平穩運行和產能、技術、產品結構等帶來衝擊。國內外技術合作格局和市場關係的調整難以在短期內完成,潛在的轉換風險也可能對製造業穩定健康運行造成不利影響。

  三是同質化低水平發展導致效能偏低。當前,中國製造業供給體系尚不能完全適應消費升級趨勢,部分領域存在“低端供給多、高端供給少”的現象,在產品結構、技術水平、質量性能、品牌建設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差距,高端和優質產品自給程度不高。多年來,一些企業習慣通過引進技術和投資擴張做大規模體量,再通過成本優勢和價格競爭贏得市場份額,差異化、特色化、高端化發展不足,導致資源整合配置效率不高、製造業競爭能級偏低。隨著國內外產業重合競爭不斷加劇,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力成為中國製造業參與高水平國際合作競爭的關鍵。

  四是資源能源約束趨緊。近年來,能源、礦產等大宗商品供給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外延擴張、粗放利用的增長方式受到挑戰。受發展理念、技術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制約,部分企業資源能源集約利用水平偏低,節能降碳和清潔生產的改造投資壓力較大,低成本的節能環保技術、裝備、材料等尚待研發突破和推廣應用。隨著資源和生態環境成本不斷提升,高能耗高污染的發展路徑已沒有增長空間,高載能產業的規模擴張和投入增長將面臨約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