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重視古籍,讓民族記憶生動起來
http://www.CRNTT.com   2022-04-19 09:24:45


 

  張億如實相告,說自己讀博士三年級。那位館員搖搖頭,無奈地說,在博士畢業之前,他恐怕是借不到那部書了。原來,那部古籍插有不少前人寫的簽條,為了防止這些具有文獻價值的簽條被移動位置,圖書館只有將其整理後才能對外借閱。至於何時才能開始整理,誰都說不好。

  張億的遭遇並非個例。由於尚待整理、尚未修復等原因,很多古籍深藏於書庫之中,無法被利用。也有一些藏書機構為了保護古籍,給借閱設置了重重門檻。求書而不得,困擾著很多學人。而作為愛書之人,學人也有共識:“只有把古籍保護好了,才能談利用。不能讓作為文物的古籍毀在我們的手中。”

  事實上,近些年古籍保護的腳步正在加快。僅從修復隊伍來看,十幾年前,從事古籍修復的專業人員一度不足百人,如今,這個數字已增至千人以上。

  79歲的趙嘉福做了一輩子古籍修復,8年前獲聘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特聘教授。疫情前,他每周都要跨越大半個上海,趕到復旦大學傳授“海派”修復技藝。

  “我們的課下午1點30分才開始,趙老師每次都是12點30分就到了,提前一個小時給我們‘開小灶’。”該學院碩士研究生蔣明理說,傳統古籍修復大多以師徒口耳相傳的方法傳承,在趙老師這樣的修復專家身上,他學到了純正的技藝,也漸漸理解了工匠精神,“我們的課程還包括微生物檢測、紙張脫酸、光照實驗等內容,這項傳統技藝在‘守正’的同時,也一直在‘創新’。”

  在成都,幾位退休圖書館人創辦了非營利機構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他們修復古籍,也辦古籍修復培訓班。培訓班學員來自各行各業,有出租車司機,有餐廳服務員,有銷售經理。如果考核合格,學員就可以變為職員,留在中心工作。十多年來,該中心已為200餘家古籍公藏單位修復古籍善本、碑帖拓片、檔案等2萬多册(件)。

  政府持續投入,民間力量積極參與,古籍修復為大眾利用古籍奠定了“物質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