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把握就業優先政策的邏輯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22-04-19 08:59:23


  中評社北京4月19日電/穩就業是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優先事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重點部署了“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的一系列舉措,並強調“財稅、金融等政策都要圍繞就業優先實施”。

  就業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派生需求。一般來說,經濟增長率與新增就業正相關、與失業率負相關。宏觀上要保持一定的就業增長,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這就是我們在設定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時,把穩就業作為重要考量的基本邏輯。政策上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個區間的上限主要是與通脹相聯繫,下限則主要是與就業相聯繫。從今年的情況看,設定5.5%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期目標,一個尤為重要的考慮就是要實現1100萬人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和5.5%以內的城鎮調查失業率。

  不過,經濟與就業的關係正在發生一些變化。比如,國際金融危機和新冠肺炎疫情都對經濟增長和就業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但要看到的是,前者導致失業率上升的幅度要比後者更甚。在兩種背景下,從經濟下行傳導到失業的機制有所不同。其中有兩點需要我們重視。

  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和新冠肺炎疫情對市場主體的影響不同。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直接摧毀了市場主體,繼而消滅了就業崗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企業的破產倒閉對就業造成直接的、劇烈的、持久的負面影響。世紀疫情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導致停工停產、經濟停滯甚至是衰退,但對市場主體的直接效應並沒有國際金融危機那麼強烈。這樣,在經濟下行與就業減少、失業率上升之間,出現了一個難得的緩衝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市場主體還在,就業崗位就在。因此,保市場主體的政策實際上也是保就業的政策,因為市場主體構成就業的基礎。這就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上億市場主體承載著數億人就業創業”的原因。

  另一方面,新就業形態為促進就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國際勞工組織推薦、我國也採用的標準下,就業人員是指為了取得收入、在調查周內工作1小時及以上的人員,以及由於休假等原因在職未上班的人員。新就業形態創造了大量的“短工”“零工”機會,同時為勞動者在工作與休假兩個狀態之間靈活切換提供了條件。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快速發展並在經濟實踐中廣泛應用,數字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快速普及,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網紅經濟等新業態發展壯大,催生了一系列時間自由、地點靈活、收入體面的新型就業崗位。快遞員、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靈活就業人員在我國已經達到2億人左右,在線工作、遠程辦公、居家辦公正在變得更為日常。新就業形態在創造越來越多就業崗位的同時,對於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周期性失業也發揮著不同程度的對衝效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健全靈活就業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政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加強靈活就業服務”,都是因勢利導發揮新就業形態積極作用的重要部署。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