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跑偏”的影視營銷該回到正途了
http://www.CRNTT.com   2022-03-23 17:05:44


 

  隨著影視市場不斷發展,對“流量”這一密碼的誤用一度愈演愈烈,使粉絲經濟炙手可熱。在一段時間裡,流量藝人似乎成為影視營銷過程中的“王牌”。相較之下,作品自身品質的高低反而顯得無關緊要。一方面,廣大粉絲群體紛紛為喜歡的偶像買單,主動為收視率和點擊量作出貢獻;另一方面,粉絲群體在微博等各類社交平台上有組織地發起控評與點贊,千篇一律的好評混淆了大眾視聽,讓更多觀眾無法及時掌握客觀的信息與評價。加上部分影視作品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熱度,不惜製造矛盾,諸如近年來多為人詬病的影視劇宣傳海報“番位”之爭,引發不同粉絲群體的對戰等,都是流量比拼的異化結果。還有直播帶貨、製造熱搜話題等新興的新媒體營銷手段的融入,影視營銷以更多噱頭和“爆點”入題,碎片化的解構適應受眾碎片化的閱讀習慣,為影像作品的宣傳營造出一場場“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的迷局。

  此外,當前影視行業的評價機制與體系也存在不完善之處,無法更好地引導觀眾作出正確的選擇。主要的影視作品網絡評價平台並不設門檻,大眾參閱的評分之中“水分”究竟多大令人疑惑。所謂的新媒體平台上的影視“大V”也可能在利益驅動下,對影視作品做出缺乏中立與客觀性的評價。

  破局而立:科學評價,正確引導

  影視營銷若想回歸正途,需要多管齊下,方可破局。與之相對應的,評價體系也應該進一步加強約束監管,這樣才能共同助推影視市場導向積極健康,行業生態風清氣正。

  相較於用層出不窮的影視營銷模式製造賣點、吸引眼球,影視行業更需要客觀的評價與內容的沉澱。現有的影視評分體系亟待進一步評估與完善,一方面應引入更加科學的算法與設計,以便更精准地識別、剔除諸如網絡水軍、控評刷榜等行為;另一方面,需要釐清評價平台與影視作品及企業之間的關聯,讓評分體系真正為廣大觀眾所需所用,達到社會效應和市場認可度相統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