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發展階段中國工業的三大新使命
http://www.CRNTT.com   2022-03-02 09:36:30


 
  2.加快數字化轉型,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文章指出,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正在遞減,實現製造業占比穩定的目標需要培育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作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中國工業體系中已經聚集了大規模的海量數據,為數據資源的精准識別、深度挖掘、系統集成、綜合運用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牽引著中國工業數字化轉型駛入快車道,但也要看到,現階段中國數字經濟發展仍處在規模擴張的階段,與世界數字經濟強國相比,中國數字經濟大而不強、發展快而不優。特別是在工業領域,生產端的數據分散在不同產業、各種類型的企業以及產業鏈上下游,具有一定的碎片化特點,尚未建立起可延展、可共享、能兼容、開放式的數據要素交易機制和數字資產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根據這一要求,必須牢牢把握工業生產的根本規律,扎根製造本質,扣住智能特征,加快工業數據要素市場培育,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齊頭並進,以工藝、裝備為核心,依托製造單元、車間、工廠、供應鏈等載體,構建虛實融合、知識驅動、動態優化、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製造系統,以高水平的數字經濟有力支撐工業高質量發展。

  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共同富裕目標的確立,國內市場需求將向高品質、多樣化等方向轉化。從世界範圍看,以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區塊鏈、數字孿生等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出的未來產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製造業的新興產業或者涉及與製造相關的經濟活動,這些新興產業和活動是中國製造業新的增長點,也是滿足市場需求升級的重要支撐,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可以在工藝革新、流程再造、良品率提升、新產品設計開發、庫存管理、物流配送等產業鏈供應鏈各個環節上,為中國工業提質增效帶來更大空間。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化生產和服務,可以精准對接市場需求,進一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多樣化需求,發揮中國市場規模巨大的優勢,為工業轉型升級創造新的市場空間。

  3.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以工業文明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文章強調,“十四五”時期是應對氣候變化、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五年。工業將在實現“雙碳”目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的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現階段中國工業碳排放占排放總量的比重仍處在70%的高位水平,鋼鐵、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傳統“高碳”行業的減排壓力凸顯,高載能產業碳達峰窗口偏緊,但如果運動式、一刀切地執行“雙控任務”,又不利於工業的穩增長。從人類文明演進的一般規律來看,生態文明不是對工業文明的簡單否定,而是進化。針對中國的基本國情與“壓縮式”、不均衡的工業化進程,不應將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對立和割裂開來,而是要深入挖掘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兼容點,充分吸收利用工業文明創造出的物質財富、技術手段和組織制度,夯實生態文明的物質基礎,在使全體中國人民充分享受工業化成果的同時,占據全球綠色發展和低碳競爭的制高點。

  綠色發展既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更是中國工業由大轉強、推動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推進“雙碳”工作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動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長遠來看,生態文明將重塑工業價值實現的取向,引導工業企業由利潤導向轉向更加多元化可持續的發展軌道。中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完成工業綠色轉型對於穩定全球能源資源供求關係、應對氣候變化都將產生積極影響。面對全球綠色競爭加劇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要將確保“雙碳”目標如期實現作為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工業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總體方向,在有力支撐中國工業整體素質提升的同時,為世界工業可持續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工業化進程提供可共享、可複制的綠色轉型經驗。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