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保護耕地 夯實糧食生產根基
http://www.CRNTT.com   2022-02-09 09:23:13


  中評社北京2月9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三農”工作並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勢在必行。

  黑龍江、廣西、福建等地正因地制宜探索耕地保護有效舉措,努力提升地力,大力改造中低產田,通過社會化服務提升農民種糧意願,力爭用足、用好寶貴耕地。

  ——編  者  

  

  黑龍江雙鴨山市四方台區

  護好黑土地 增產又增收

  “這是咱村的‘試驗示範田’。”田埂將塊田一分為二,撥開雪層,東邊20壟連年深翻,油黑發亮;西邊20壟從未深翻,灰白暗淡,“你猜畝產差多少,140多斤!”

  楊國華是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四方台區靠山村村民,他的200多畝玉米地成方成行,路通渠連。跨進楊家小院,金黃的玉米堆成小山。

  “去年一畝地打糧1600多斤!黑土地的地力上來了,產量也就上來了!”翻開屋裡的賬本,楊國華一臉喜色。兩年來,玉米畝產每年增長二三百斤,年收入多了4萬元,“手頭寬綽了,年後要再多包些地,添置個大馬力的拖拉機,外加個輕型免耕播種機!”

  但問及四五年前的日子,楊國華卻直言,沒料到黑土地也有地力不支的時候。那時,俗話裡“抓把黑土冒油花”的黑土地,卻“挖塊黑土像石頭”,蓄水保墒的能力十分有限。

  好在2019年末,一攬子黑土地保護政策來了。“每台補貼2.2萬多元,幾乎給打了半折,國家的力度多大啊!”楊國華在村裡第一個買下免耕播種機。

  免耕播種、深鬆深翻、間種套種……幾輪實地考察後,四方台區農業農村局的專家們確定了“因地制宜、分類治土”的策略。

  “豆糧間種,透風透光,省下肥料不說,還讓地裡的有機質等含量明顯提高。”楊國華說,根據自家地塊的土質不同,200多畝地分別採取了深翻、間種、免耕播種的新模式。

  應用面積最廣的深翻作業,需將土地連片,集中作業,村幹部們挨家挨戶做工作。“翻一坰地還給補貼600元,國家支持的事兒,錯不了!”從炕頭到村頭,楊國華走街串巷,一一講科學、算細賬,“秸秆粉碎翻埋,增加地力,減少蟲害,再說,秋天滅茬的錢也省了啊!”

  2020年秋收,看著一車車穗大粒滿的玉米棒子,村民們心裡樂開了花。經統計,應用深翻整地等一系列新技術後,當年全村畝產同比增加約15%。

  建設“能灌能排”高標準農田,全區覆蓋率超六成;對1300畝采煤沉陷耕地進行剝離土回填,分批治理;對黑土耕地應翻盡翻,進行間種套種培訓,推廣有機肥大面積替代化肥……2021年,四方台區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每千克達44.14克,相較2018年增幅達19%。

  “作物秸秆、畜禽糞污、廢舊農膜、農藥包裝……這些都不能亂丟亂放。”午飯後,身兼網格員的楊國華開著車四處巡查,“子孫後代的財富,咱可得守好。”

  廣西百色市田陽區

  薄土變良田 村莊換新顔

  1月27日上午,沿著緩緩流淌的右江,記者隨車來到了坐落在江畔的廣西百色市田陽區那滿鎮內江村。村子的田地裡綠意盎然,這些是村民們種植的聖女果藤蔓。借著種植水稻的間隙,農民們採取“稻—菜”或“稻—稻—菜”的輪作模式均衡土壤養分,為下一季的種糧打好基礎。

  地裡綠意滿滿,開闊的土地、平整的水渠,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可就在幾年前,村裡還不是這個樣子:因為地處河穀,地勢低窪,排水不暢,一下雨,這裡就成了小池塘。為此,不少農戶來找內江村黨支部副書記黃文珍提意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