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保護耕地 夯實糧食生產根基
http://www.CRNTT.com   2022-02-09 09:23:13


 

  2021年4月,內江村啟動了農田修復項目,幫助村民平整土地、改擴建水渠。那段時間,機器的轟鳴聲和車輛的運行聲在地裡此起彼伏。一車又一車的黃土從山上運下來,再填到地裡。

  “填土的時候,要先把地裡原來的表層土推到兩邊,再把新運來的黃土填到裡面,最後蓋上表層土。”村民黃廣達說,鎮農業服務中心的技術人員告訴他這樣既能改善低窪,又能保持肥力。

  土地變得更加平整了,但分散的小地塊還是不利於機械化生產。於是,內江村又拆除了部分田埂,把分散的地塊連成片,進行統一規劃。“現在的土地已經適合農機操作,等8月份水稻收完,農機就能直接開進田裡粉碎秸秆,省時又省力!”田陽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譚超喜說。

  除了土地的變化,一條條嶄新通暢的水渠也修起來了。“水渠修多深、多寬?怎樣排列才既能排水又能引水?這些問題,田陽區的農業技術人員都幫我們規劃好了!”黃文珍說。放眼望去,一條條灰白色的水渠沿著田埂蜿蜒向前。“旱能灌、澇能排,再也不用靠天吃飯了!”黃廣達說。

  “黃大哥,別忘記施點有機肥!”田陽區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長謝增秀站在田埂邊,衝還在地裡整理聖女果枝蔓的黃廣達喊道。種過一季水稻後,土壤容易板結,增施有機肥可以增加土壤裡的微生物,改善土壤結構,提高透氣性。

  “靠著輪作和綠肥種植,村裡的地力提高了不少,水稻畝產也從800斤提高到現在的1000多斤。”黃文珍說。

  2019年以來,田陽區完成了對4.5萬畝中低產田的改造。2021年,又啟動了2萬畝中低產田的改造項目,整合耕地面積,確保排灌通暢,改善土壤結構。“有好地,才能種好糧。”譚超喜說。

  福建南平市建甌市

  合作社支招 農戶熱情高

  臨近春耕時節,一大早,天下著蒙蒙細雨,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利群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詹仁愛就帶著小橋鎮霞抱村的農戶張朝鑫來到育苗地裡,一頭扎進了大棚。

  掀開育苗盤上的塑料薄膜,掏出鑷子輕輕撥開培養土,詹仁愛拈出一粒已經抽芽的玉米種子細細查看。“這兩天天暖,苗長得快,過幾天就能種下地了。”

  作為一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利群農機專業合作社主要提供育秧、機耕、機插等服務。據張朝鑫介紹,先前村裡種糧的效益很低,為增加收入,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許多良田撂荒。得知合作社能提供全流程的機耕服務,村裡不少人有了和張朝鑫一樣的想法:“讓機器幫著種糧,省時省力,效益更高,是不是個法子?”

  大家找到合作社,詹仁愛卻犯了難。鄉親們耕種面積小、戶數多,小片農地不適合大型機耕,合作社也沒精力逐一對接。“不如連片地塊統一接受服務。”在詹仁愛的提議下,8家農戶聯合與合作社簽訂了耕地托管合同,由合作社負責共80多畝耕地的耕、種、管、收、銷。

  自2020年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以來,張朝鑫承包的耕地逐漸擴大至50畝,將耕地托管給合作社,春種玉米、夏種水稻。

  東游鎮墩上村的農戶李本全則比張朝鑫更早接觸農業社會化服務。從一家人種十幾畝到現在一個人承包300多畝,李本全成了村裡的種糧大戶。“就像我們吃菜要葷素搭配,土地用肥時,也要注意複合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的科學搭配。”田壟上,李本全正向徒弟林禮全傳授土地管理的要點。

  “以前我們哪懂這些,玉米種子好壞有時都分不清。”李本全介紹,為他提供服務的瑞福農機專業合作社每年組織農業理論培訓課程,提升農戶保護耕地、科學種植的意識。

  “農業社會化服務有利於推進農業生產服務規模經營,讓更多農戶樂於、專於種糧。”建甌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魏德軍介紹,建甌市通過代理制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極大提升了農戶的種糧意願。“緩解了糧食種植過程中的勞動力缺失,破解農村‘誰來種地’的難題。”魏德軍說。

  據統計,2021年,建甌市共審批12家服務主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糧田種植服務面積達5.5萬畝次,發放補助資金165萬元。自2018年實施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等多項耕地保護措施以來,建甌市拋荒田地減少3000畝,種糧面積增加1.7萬畝,增加糧食產量7600噸。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