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的邏輯及建議
http://www.CRNTT.com   2022-01-20 09:03:43


 
  現實邏輯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西部地區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具備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的堅實基礎。與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相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處在加速追趕發展階段,擁有三大“獨特”禀賦條件。

  第一,具備獨特發展優勢。一是區位新優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處西向開放前沿,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具有連接西南西北,溝通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的獨特優勢。2020年,中歐班列(渝新歐、蓉歐快鐵)開行5034列,占當年全國開行總量的40.6%,高於其他增長極。二是新增長極的後發優勢。主要表現在:向成熟增長極的收斂速度加快,2010-2019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體量實際增速達12.2%,高於其他增長極;勞動要素重置空間大,目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鎮化已破60%,按照規劃目標2025年提高到66%,城鎮人口將突破6300萬人,能有力支撐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空間較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第一產業比重為8.26%,高於其他三個地區,產業結構邁向高級化前景廣闊。三是增長極的競爭優勢。成渝兩市是西部地區人才吸引力最強的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產業鏈體系完整。2019年,成渝兩市分別以73820和61505件專利申請量領跑西部,在汽車、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等領域領先。

  第二,肩負獨特發展使命。一是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2019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約占西部地區1/3,而人口集聚規模僅為西部地區人口總數的1/4強。提升成渝雙城發展能級,有利於實現西部地區“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二是在建設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中發揮引領作用。2019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進出口總額達1.25萬億,約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1.23倍;外貿依存度為19.83%,較長江中游城市群高9個百分點。但進出口總額僅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37.01%、11.44%和8.44%。探索內陸開放任重道遠。2019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慶為全市)外商投資額相當於京津冀和長三角的1.31倍和43.07%,成為投資熱土。三是在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成渝地區是長江主要水源涵養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推進生態環境的共建共治共管,合力共築長江上游生態屏障。2019年,四川省13個出川斷面全部達到國家考核要求,長江幹流(重慶段)總體水質為優。

  第三,確立獨特戰略定位。一是經濟中心建設凸顯消費帶動作用。2019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零售總額約為京津冀、長三角的92.18%和36.33%,但人均消費水平則為後者的1.05倍和58.74%,消費潛力較大。四川省直播電商指數位列全國第六,川渝兩省市網絡零售額西部領先。二是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突出協同創新。科技創新是四大增長極的共同戰略定位,但協同創新示範區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特有表述,表明既要注重提升創新鏈前端的原始創新能力,又要著眼於創新鏈後端推動創新應用。2017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專利轉讓數占西部地區的72.3%,重慶市則僅次於北京、深圳、上海。三是與長三角組建“一東一西”改革開放高地。《綱要》指明要成為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典範,這與長三角“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戰略定位在空間上相呼應。四是將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宜居的生活體系是四大增長極的共同戰略目標,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處長江上游,毗鄰生態脆弱區,《綱要》強調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在西部地區生態保護中發揮示範作用。

  發展建議

  立足成渝合體,打造“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共同體。產業層面著力完善現代產業體系,空間層面著力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以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紐帶,推動形成發展新格局。

  第一,構建區域協同新格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著力塑造雙核引領的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網絡型城市群結構。不斷提升成都和重慶主城發展能級,以人為本推動新型城鎮化,助力鄉村振興,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提升居民幸福感。增強經濟厚度,發揮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以建設現代化都市圈為抓手,深入推進成渝相向發展戰略,串聯帶動成渝中部地區發展,切實解決成渝“中部塌陷”問題。推動渝東北、川東北一體化以及川南、渝西地區融合發展。著力推動次中心區域建成支點,推動城市協同發展,實現城市功能、城市韌性與都市圈擴容。

  第二,完善基礎設施新布局。成渝地區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應樹立“大交通”理念,圍繞核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圈三個層面,不斷增強核心城市樞紐能級,推動建立“點對點、門對門”的城市生活交通圈。構建直連直通的都市圈一體化通勤網,推進都市圈地鐵同城化和城鐵、客運公交化。構建“軌道上的經濟圈”,改造“成渝高速水路”、合力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持續打造城市群立體化、多層次、內聯外引的快速運輸網絡。瞄准數字新基建,推動基礎設施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大基礎設施數據的集成應用,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第三,協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一方面,聚焦科技前沿,整合創新資源,提升協同創新水平,打造科技創新高地。著力建設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突出發展汽車、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等優勢領域。積極利用西部金融中心、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等建設契機,推動形成現代服務業集聚高地,加快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金融鏈等高效協同,有效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推進傳統產業與現代產業接軌。全面深化農村制度改革,形成“農村+”產業融合示範點,打造智慧農業、智慧社區、智慧景區交匯編織的田園地帶,助推共同富裕。

  第四,推動形成改革開放新格局。成渝地區是我國制度改革的重要策源地,農村制度改革曾經走在全國前列。要著力探索行政區和經濟區適度分離改革經驗,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農民工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構建案例庫,助推區域治理現代化。合力對接長江經濟帶建設,深度融入“一帶一路”,以自貿區建設為支點,深入對接RCEP,借助中歐快鐵、川藏鐵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不斷融入全球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努力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毛中根、盧飛(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