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提升治理效能 “治大國如烹小鮮”
http://www.CRNTT.com   2021-12-15 12:27:39


  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電/網評:提升治理效能 “治大國如烹小鮮”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秦川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如何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這需要我們堅定“中國之治”的信心,在具體實踐中建設系統完備、運行有效的治理體系,因地制宜找到最優方案。

  為此,要處理好五層關系。

  第一,方向和方法的關系。有句話說得好,方向走反了,走得越快離目的地越遠。建設治理體系也是如此,如果方向錯了,方法再好也會適得其反。建設系統完備、運行有效的治理體系,關鍵是找對方向,即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此前提下,要“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

  第二,“大寫意”和“工筆畫”的關系。如果說“大寫意”側重於謀篇布局,那麼“工筆畫”則側重於精耕細作。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大寫意”和“工筆畫”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如果一味高高在上、淩空蹈虛,再好的制度設計也可能空轉。定好盤子是一個方面,理清路子是一個方面,開對方子是一個方面,在重要問題、關鍵環節上親自抓、親自管,帶領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幹,確保各項工作落實落細落地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第三,硬招和高招的關系。硬招不一定是高招,高招也不一定是硬招。一些地方在推進城市治理時,過度迷戀大招、硬招,為了達到目的不惜采取粗暴手段,這種招數越硬,越容易激化矛盾。當前,公民的權利意識、法治意識日益增強,對互聯網的使用越來越嫻熟,如果再沉溺於落後思維,只會引發群衆的不滿。多一些四兩撥千斤的巧招、讓老百姓得實惠的實招,才能取得更明顯的治理效能。<nextpage>

  第四,硬件和軟件的關系。經營城市,治理一方,既要在看得見的地方發力,也要在看不見的地方發力,既要看顯績,也要看潛績。有的官員熱衷於大拆大建,卻忽略民生難題,難免招致詬病。治理能力高不高,不光看城市光鮮不光鮮,更要看看民心悅服不悅服。有面子,更要有裡子,裡子比面子更重要。換言之,提升治理能力,既要看硬件改善,也要看軟件提升。所謂的軟件,體現在健全公共服務,打造法治環境,尊重公民權利,涵育城市文明。

  不久前,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在上海舉辦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研討會。會議強調,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學習借鑒上海等地經驗,結合實際,把疫情防控短板補齊,把疫情防控准備做足。其背景是,上海“陶瓷店裡抓老鼠”式防疫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做法,從主動發現感染者、科學流調、鎖定隔離對象、確定管控範圍等方面,真正做到了精准防控,“努力最早時間、最低層級、最小成本獲得最大防控成效”。這種高超的治理能力,顯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長期治理過程中“沉澱”出來的。

  第五,無為和有為的關系。古人雲,“治大國如烹小鮮”。古人認為,治大國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懈怠馬虎。治理城市也是如此,如果不得法,“有為”只能適得其反。所以,只有找准火候、拿捏分寸,才能取得最大效果。否則,群衆不可能在“治理”中增強獲得感。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多地在城市治理中積累了豐富經驗。浙江杭州給城市裝上“大腦”,讓城市更智慧;江蘇等地打造全要素網格化,探索社會治理新格局;北京、江西等地法院推行綫上調解,推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共同點是各地都積極探索治理之道,更好地提升治理水平,這種智慧值得借鑒、推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的所思所盼,要不斷增強工作能力,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對於各地政府來說,始終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不斷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衆“急難愁盼”問題,才能更好地讓群衆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