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夯實國家治理的物質基礎
http://www.CRNTT.com   2021-09-15 08:13:50


  中評社北京9月15日電/儲為國計,備為民生。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糧食、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國際市場面臨的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或將波及國內市場。如何增強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是我們面臨的課題。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強戰略和應急物資儲備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見》,強調國家儲備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物質基礎,要從體制機制層面加強戰略和應急物資儲備安全管理,強化戰略保障、宏觀調控和應對急需功能,增強防範抵禦重大風險能力。

  經濟日報發表署名金觀平文章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加強國家儲備頂層設計,深化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國家統一儲備體系,加快建設覆蓋全國的物資儲存和調運基礎設施網絡,推進國家儲備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戰略和應急物資應對風險挑戰能力。充足的物資儲備和快速反應能力,在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大宗商品保供穩價中發揮了“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

  必須清醒地看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更加錯綜複雜。面對諸多挑戰,當前中國戰略和應急物資儲備還存在短板和弱項,中國糧食供求長期處於緊平衡,石油、天然氣等自給能力不強,“卡脖子”隱憂仍存。實現高質量發展、保證社會大局持續穩定,必須全面強化戰略應急物資儲備安全,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夯實國家治理物質基礎。

  文章指出,寧可備而不用,萬不可用而無備。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必須具備同大國地位相符的國家儲備實力和應急能力。要堅持全國“一盤棋”,緊盯國家安全大局,更多運用改革的辦法,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補短板、強弱項,加快健全統一的戰略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統籌解決好“儲什麼”“誰來儲”“怎麼儲”的問題,從而確保儲備物資平時備得足、管得住、儲得好,關鍵時刻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

  首先,解決好“儲什麼”的問題。目前中國儲備物資品類、規模和結構確定體系建設還需進一步健全完善。要制定國家儲備總體規劃和品種目錄,科學優化儲備的品類、規模、結構,加快補齊補足關鍵品類物資短板,結合實際適時進行動態調整,從源頭上把好“需求關”。

  其次,要解決好“誰來儲”的問題。中國儲備主體單一,以政府儲備為主,國家財政負擔重,市場應變能力較弱。要加快健全統一的戰略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共建、多元互補,健全中央和地方、實物和產能、政府和企業儲備相結合的儲備機制。綜合運用財政、稅收等手段,積極採取各種激勵措施,積極引入社會力量,鼓勵發展社會儲備。優化重要物資產能保障和區域布局,分類分級落實儲備責任。

  最後,解決好“怎麼儲”的問題。要有效整合各類儲備資源,提高國家儲備整體效能,完善戰略儲備市場調節機制,增強大宗商品儲備和調節能力,更好發揮戰略儲備的穩定市場功能。加強儲備設施信息化建設,提升安防能力、作業效率和監管水平。加大國家儲備監管力度,發揮專業監管、行業監管、屬地監管合力。用法律“利劍”守護好“大國儲備”,實現國家儲備由政策治理向法律治理的轉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