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現代財政制度的屬性和建設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21-05-24 07:56:38


  中評社北京5月24日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強調“更好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健全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財稅金融制度”。正確認識中國現代財政制度的基本屬性,廓清現代財政制度建設的層次和方向,是充分發揮財政作用、做好財政工作的前提。

  從歷史和實踐的維度認識中國現代財政制度的基本屬性 

  光明日報發表東北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呂煒文章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建設現代財政制度,必須立足中國財政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依賴的制度基礎、走過的實踐道路。

  現代財政制度是現代國家財政治理的觀念、體制和關係的總和,其形成和發展是近代以來肇始的現代化進程在國家財政治理領域的集中體現。任何財政制度的“現代性”內涵都不是抽象的,而是深深根植於不同國家由歷史、基本制度安排和經濟社會條件變化等所限定的財政實踐中。中國的現代財政制度,既具有現代化進程中財政治理髮展規律的一般性,也體現出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和實踐的特殊性。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謀求實現國家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在根本上決定了中國現代財政制度必然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和現代化建設相聯繫,並始終服從和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需要。這是中國現代財政制度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前提,也決定著中國現代財政建設的制度本質和實踐方向。現代財政制度中“現代性”的一般性內涵,只有與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屬性和人民主體地位的價值取向相結合,才能真正反映中國現代財政建設的制度特征。

  基於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為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為現代化國家建設服務這一前提,圍繞黨和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戰略大局,中國現代財政建設也在不斷調整和轉換。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的首要任務是建立統一的中央政府,開啟大規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將革命根據地時期形成的分割化財政統一為由中央政府集中統一管理的國家財政,這為建立統一的中央政府提供了重要支持,也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維護新生政權安全、維護經濟穩定奠定了物質基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圍繞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以及建設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的要求,通過籌集和配置建設資金,財政在為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實現從落後的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開放新時期,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圍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財政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持續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形成統一的市場經濟秩序提供了重要保障。與此同時,通過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等保障性功能,財政發揮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黨和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等重要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制度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在三個關係中把握中國現代財政制度的基本維度 

  文章認為,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功能和作用方式,是充分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的根本要求,也是科學廓清和劃分中國財政基本關係和層次的重要依據。服從國家要求、服務國家需要從來都是財政的第一功能,中國現代財政制度始終服務於現代化國家建設實踐。只有將財政放到國家、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框架內,才能更加清晰地認識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方式。

  首先是從財政與國家的關係中認識現代財政制度建設。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著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是國家實現內外目標的基礎性工具、政府實現國家意圖的政策手段。在中國,這一關係具體體現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財政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服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定位,以及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展現出來的“國家財政”的制度優勢,都是對這一關係的重要體現,也是新時代現代財政制度建設必須秉持的上位邏輯。

  其次是從國家與市場的關係中認識現代財政制度建設。改革開放形成了現代化國家建設與市場經濟之間的特殊關係與過程,也對財政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於國家而言,市場經濟是國家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和途徑。財政制度建設需要處理好財政作為國家治理重要制度性工具和市場作為國家配置資源重要手段之間的關係。一方面,財政通過放權讓利從競爭性領域退出,以推動市場化進程,使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充分發揮;另一方面,財政要按照以人民為中心的制度要求,從經濟活動中汲取收入、安排支出,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圍繞共同富裕目標,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

  最後是從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中認識現代財政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運行機制的有機統一,從而使市場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經濟活動中作為資源配置手段的財政建設,其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之間的關係。在具體的資源配置過程中,有效市場是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效率和決定性作用,但有為政府並不是簡單地彌補市場失靈,而是體現著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屬性。財政在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宏觀治理等方面的作用是有制度要求的。作為政府經濟活動手段的“財”的規模與結構,只有與作為政府經濟活動目標的“政”相一致,才能完整反映財政作為國家治理工具的內涵。

  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歷史實踐中,國家、政府、市場在方向上是高度統一的,但三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進程中的角色、功能和方式有顯著區別。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放到國家、政府、市場這個更加豐富和完整的關係層次中予以理解,既能夠客觀反映中國現代財政制度建設在服務“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國家現代化建設戰略中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也有助於準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財政制度建設的方向。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