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 
《農民日報》刊發仲農平署名文章
http://www.CRNTT.com   2021-06-21 10:39:01


 
  當家做主的農民,不僅實現了自身的覺醒,也以強烈的主人翁精神哺育著自己的國家。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工業化迫在眉睫。大國工業化的核心是重工業,而重工業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如果等待資本自發積累,這必將是一個極其緩慢的歷史過程。年輕的新中國正被帝國主義圍堵,拖不起,也等不起。無奈之下,壓低糧棉油等主要農產品價格,犧牲部分農業利益,成為當時工業化發展最主要的資金來源。

  如今,親眼見證過“嫦娥探月”“蛟龍入海”等超級工程的人們,該如何去看待這一歷史進程?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中國農民的犧牲和貢獻,中國才能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快速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而我們今天舉世矚目的工業製造能力、穩居第二的綜合國力,也無不是奠基於那段艱苦奮鬥的歲月。

  也許,只有放在大歷史中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這是黨與農民在並肩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後而建立起的唇齒相依、交洽無嫌的信任關係。

  事實證明,勒緊褲腰帶搞工業是當時的必由之路。且不說“兩彈一星”、機械能源等重大科技項目在國防上的屏障、經濟上的拉動,就從農業本身來說,到1956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歷史首次突破300公斤大關,基本達到了熱量安全線;1984年,糧食總產量首次實現4億噸,人均糧食達到390公斤,“基本解決溫飽問題”,這之中,除了體制優勢外,工業化的牽引、化肥的作用、農業機械的使用,也功不可沒。

  這也是作為主人翁的廣大農民,對自己當家做主的新中國義無反顧的奉獻。在過去的歲月裡,農民已經付出了太多、犧牲了太多,他們本應得到豐厚的回饋,過上更好的生活,卻選擇了繼續奉獻,原因是什麼?是因為他們熱愛自己成為主人的這個國家,他們與新中國同舟共濟、禍福相連,他們用辛勞與汗水哺育新中國的成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