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新冠疫情挑戰下的台灣公衛體系建設之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21-06-08 12:38:00


 

  1999年,台灣“內政體系”改革,實施“地方制度法”,衛生體系的3個行政級別減少為2個,不過從“行政院衛生署”(現“衛生福利部”)到衛生局、衛生所和衛生室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

  與之同步進行的是醫療機構的建立。台灣的醫療機構可以分為公立和私立兩類。台灣當局“行政院衛生署”(今“衛生福利部”)、“國防部”、“教育部”、“法務部”、“國軍退除役軍官輔導委員會”、“直轄市、縣、市政府”屬下各有一批醫院。1950到1960年代,台灣當局從“中央”到縣、市,建立起數十所公立醫院。其中知名的有“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

  私立醫療機構有醫療法人、醫生和法人附設的醫療機構。其中著名的有長庚醫院,由台塑集團所捐助成立的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創立。

  在1950和1960年代,台灣公共衛生體系中的公立部分占主導地位。這套體系有覆蓋面廣的優點,在歷史上為促進台灣的公共衛生事業發揮過重大積極作用。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的研究表明,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依靠這套體系,台灣當局得以動員起整個社會的廣大力量,消滅了瘧疾、肺結核、流行性乙型腦炎、小兒麻痹症等流行傳染病,一度“被各國當成典範”。可以推斷,如果這套體系依舊發揮作用,台灣應當是能夠從容應對包括2003年的SARS疫情和當今的新冠疫情等流行傳染病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慫恿下,台灣當局順應西方政治力量的引導,迎合了公共衛生體系“市場化”和“醫療化”的演變趨勢,最終導致了當前“自廢武功”的局面。

  三、台灣公共衛生體系的“市場化”演變

  從1960年代開始,隨著台灣經濟的崛起,台灣的醫療體系刮起了一股市場化的風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