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九旬院士”葉叔華:天文是一輩子的浪漫事業
http://www.CRNTT.com   2021-06-08 10:24:59


 

  徐家匯觀象台由法國傳教士建立,早在1844年就開始了天文測時和報時工作,是我國最早開展近代授時工作的天文台。葉叔華進入徐家匯觀象台的第一份工作是觀測恒星,計算恒星時,作為上海天文台發播時間的依據。以後,她又根據前後三個月的觀測,定出發播時號的誤差,再把結果寄給國際時間局,參加全球合作。

  測時是一項枯燥細致的工作。觀測者需要一邊操作中星儀目不轉睛地跟蹤恒星,一邊需要記錄,跟星的好壞直接影響了觀測精度。中星儀是一個龐大的設備,身材嬌小的葉叔華操作起來十分困難,於是她加了一塊木板,站在上面跟蹤觀測恒星,無論寒暑、一絲不苟。當年的辦公條件十分艱苦,沒有地方吃飯,她就把報廢的汽油桶當成餐桌,在上面吃午飯。

  篳路藍縷的艱苦生活,並沒有阻擋葉叔華追求天文科學的熱情。有一次,國際時間局來信詢問:為什麼徐家匯的測時結果每個月都有波動?帶著這個疑問,葉叔華逐步檢查計算步驟,最後發現原來是一個修正值沒有加進去。以前,大家覺得數值較小,未加以考慮。後來隨著觀測精度提高,加不加就有影響了。這個修正值,20多年都沒有人注意到,細心的葉叔華從這些枯燥的數字背後,逐漸領悟到科學研究的真諦。

  “欽若昊天,敬授民時”。古今中外,對時間精確、統一的度量是一個國家頭等大事。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高精度的授時工作有迫切需求,尤其是測繪部門。因為當時全國僅有三分之一的面積進行過精度較低的測量,而且成果質量參差不齊,測繪基準不統一,致使許多省與省之間的地形圖都不能拼接。

  高精度的測繪工作需要高精度的“時號”。當年我國主要使用蘇聯時號,中蘇兩國面積都很廣闊,如此遠距離接收蘇聯時號很不穩定,測繪部門迫切希望能用上中國自己發播的時號。在國家需求推動下,徐家匯觀象台購置了儀器、增添了人手,授時工作有了很大提高,但一時還是滿足不了需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