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陳克明:民進黨當局國安團隊調整的政治意涵
http://www.CRNTT.com   2021-03-05 00:29:43


 
  第二,講究技巧,就是以隱性的,迂回式的非直接硬對抗的形式為主,來表現其所謂的不主動挑釁姿態,造成理性、善意的假象,以守為攻,防守反擊。這樣做,既可以向美國人做出交代,博得國際輿論的同情,還可以有效地提高對抗大陸的效果。除了之前民進黨在大選中把“撿到槍”運用得淋漓盡致外,任用邱太三接任陸委會主委,發揮其個人性格特質與專業特長,也是充分體現這次人事變動背後的政治邏輯的一個重要方面。邱太三在台灣政界被認為是民進黨中身段柔軟的政治人物,一上任就積極表現期待兩岸關係改善的“善意”,一時間被外界誤以為兩岸關係和緩的機會真的來了,可是我們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從蔡英文開始大談“兩岸和平對話”到邱太三上任,除了喊話之外,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改善舉措,蘇貞昌、陳時中之類的重要政治人物依然不改口吻,這充分表現出作秀的實質。我們注意到,邱太三剛上任,一方面在兩岸關係問題上頻頻表現柔軟身段,另一方面也在展示其專業特長,他在上任的前一天接受《自由時報》獨家專訪時表示,為了避免中國大陸進行不公平競爭,保護台灣科技優勢,他上任後會與“科技部”、“經濟部”跨部會協調,推動修正“營業秘密法”等相關法案。這一舉動是典型的以守為攻的手法。與此同時,民進黨的幾位“立委”都紛紛表示,期待邱太三發揮其法學專業和“法務部長”資歷的優勢,“可盤整國安相關法規,協助推動代理人法、強化對香港民主人士的救援、修正營業秘密法等。”(《自由時報》2月22日記者謝君臨台北報道)在台當局宣布國安系統人事調整後,《自由時報》發表特稿中明確提到,“蔡英文要借重他的法律背景,在未來兩岸政策法制面上,有所作為。在兩岸事務日趨鬥爭激烈之際,法律戰在所難免,針對國安問題的法律補強,必然也要上台面,這是邱太三複出的原因”(《自由時報》2月20日記者鄒景雯特稿)。“修法反中”與“修法拒統”如出一轍,表面上是台灣內部家務事,是在實施防守,但實質是“反中抗中”意識形態祈使的對抗性舉動,這具有很強的策略性和欺騙性,至少對台灣民眾有很大的迷惑性。這究竟是在和緩關係還是強化對抗?或者兩者皆有,就是表面上要做和緩的姿態,實際上做強化對抗的工作。

  此外,這次人事調整的時機選擇上,也體現了蔡當局這種模式轉換的策略性思維。拜登上台,中美關係有所和緩,2021年台灣沒有選舉,到進入2022地方選舉的準備之前,被公認為是兩岸關係改善的機會窗口期,選擇在這個時候釋放改善兩岸關係的信號,既迎合了環境形勢的變化,做出姿態向美國做交代,做足“善意”秀,也沒有選舉政治中的風險。但蔡當局很清楚,這個機會窗口期實際很短,普遍認為大約只有幾個月、半年的時間,到下半年開始進入地方選舉準備期,這個窗口即很快收窄消失,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要改善兩岸關係,對兩岸雙方都有時間不夠的問題,所以兩岸關係改善是不可能的,而越是不可能,才越要做,才越要做得象真的一樣,這就是民進黨的所謂策略思維和兩面手法。

  (作者為華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陳克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