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33萬條負面信息直指直播帶貨
http://www.CRNTT.com   2020-11-24 11:00:05


 
  在中消協看來,部分商家對直播營銷的盲目期待與非理性投入正不斷被冷靜而清醒的“數據真實”修正,這也將倒逼各類“直播秀場”逐步加強自我檢視與行為匡正,以避免“曇花一現”、黯然收場。各相關主體必須要有敏銳的感知、清醒的判斷、積極而正面的反應。

  事實上,觀看人數“吹牛”、銷售數據“注水”等“影響力”指標的造假,已經形成一條產業鏈,惡意刷單、花式踢館、虛假舉報等同業競爭也污染了直播生態。商家、主播之間責任界定不清晰,遇到售後問題時互相“踢皮球”,進而引發消費者圍觀吐槽。

   首先要明確和壓實平台責任

  網絡直播營銷業態確實非常火爆,也給消費者帶來了更豐富的消費體驗,但目前還存在不少虛假或誇大宣傳、商品質量不過關、退換貨難保障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早在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消費者協會針對直播帶貨進行了消費調查(多選),數據顯示,出現消費糾紛時,62.46%的受訪者選擇找平台維權,46.32%的受訪者選擇找銷售商家維權,31.23%的受訪者選擇向有關部門投訴,29.82%的受訪者選擇找主播維權,23.86%的受訪者選擇找廠家維權,9.82%的受訪者選擇向法院起訴,8.07%的受訪者選擇自認倒黴。

  一名消費者告訴記者,今年“雙11”自己在商家直播間購買的面膜和護膚品,到貨後都出現了“缺斤少兩”的問題,“發來的贈品數量比直播間裡承諾的要少。”收到貨後,消費者還要再找客服去維權,“幸好當時自己把直播的頁面截圖,有據可查,但客服和我說,這個問題是直播銷售團隊負責,還要先找他們溝通才給答覆,時間耗費很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