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1日電/國家衛計委官網昨日發布“科技教育司2016年工作要點”,提出將協調教育部恢復兒科學專業本科招生,督促共建院校率先舉辦兒科學本科專業,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加強兒科學人才培養,擴大本科招生規模。這也是有關部門首次明確對恢復兒科專業的呼聲進行表態。(2月19日《南方都市報》)
數據顯示,到2011年,我國兒科醫生在15年內僅增加了5000人,兒科醫生缺口逾20萬人,兒科醫院僅占醫院總數的0.52%。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很複雜,既有歷史性因素,又有現實性原因。比如整體缺乏規劃,政策界限不明,公共投入不足,再加上兒科醫生的培養時間長、工作強度大、付出成本多、進入門檻高,收入上又不能與之匹配,從而使得中小醫院缺乏設立兒科的熱情,而醫科生也鮮有人喜歡從事兒科。
在整體數量嚴重稀缺的情況下,再加上考慮到兒科的專業化屬性,恢復兒科學專業本科招生,能從源頭增強“造血”的功能,這也不失為一種供給側思維。不過,解決兒科醫生數量不足的問題,需要運用多種政策性杠杆,增加從業者的身份優勢和職業福利,增強整個行業的就業意願,讓兒科醫生成為“香饃饃”,由稀缺性向競爭性轉變,那麼恢復招生才能達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兒童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群體,對於兒科的設置也有著特殊的要求,一方面由於兒童年齡小,身體輕,用藥和檢查也少,自然創收就少;另一方面,由於兒童在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其治療所花費的時間和功夫,又往往比成人更多,相應的成本也就更大。可以說,既很難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又難以獲得不錯的社會影響,在市場化的語境下,不僅醫院沒有開設兒科的熱情,連醫生也都不願意從事兒科。結果是兒科的需求越來越大,然供給層面卻不斷萎縮,跟“物以稀為貴”的定律完全背離。
基於此,國家衛計委決定,2015年9月中旬舉行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和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報考兒科、院前急診定向的考生可以加試相關專業內容,加試成績可以計入總分。採取降格以求的辦法確實可以起到降低門檻的作用,不過跟恢復兒科本科招生一樣,都需要其他綜合性配套政策,尤其要增加醫生的福利待遇,改善其從業環境,方可產生四兩拔千斤之效。
時下很多醫院對科室和醫生的考核,採取的個人收入與整體績效掛鈎,醫生的創業越多則收入越高,反之亦然。兒科的先天不足在於,無論是用藥還是檢查,跟成人相比明顯沒有優勢,很多醫生費了很長時間進行診斷,最後所開的藥品,可能就值幾元錢甚至幾毛錢。在這種情況下,不但連半路出家的“非科班人士”,都不願意從事兒科行業,更遑論經過較長時間培養的“專職者”。正如專業人士所認為那樣,破解兒科醫生荒,不能寄希望於恢復本科招生。更何況,在進行職業資格認證的情況下,兒科招生並非要單設化,市場決定作用的發揮尤為關鍵。
兒科醫生短缺的根源還是市場因素,如果這一主導力量未能被正視,那麼單靠行政力顯然無以解決問題。行政手段之下,還應有市場導向。唯有通過加大公共政策投入,在確保兒科的公益性的同時,增加兒科醫生的收入,讓其成為一個體面的職業,紛至沓來之下的招生,才更具張力與活力。
(來源: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