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1977年以來歷次高考改革:時間提前獲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6-07 10:21:33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輝在接受新文化記者採訪時表示,保送生制度其實是對傳統高考制度的一個突破,雖然這種突破所產生的影響很小,“保送生制度意味著人們其實能夠接受其他的合理的標準,而不完全憑分數。”

  1986年8月1日,《人民日報》曾刊發新華社稿件,其中對一些學校片面追求考分的傾向進行了批判,同時對上海高教部門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做法進行了讚揚,“由中學保送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高中畢業生,免試進入大學學習;對在某一學科上智力超常的冒尖學生,由學校或知名人士推薦,招生單位組織專家小組對學生進行面試複核,擇優錄取”,這種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儲朝輝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在保送過程中出現了“推良不推優”的傾向,“很多中學為了提高上名校的升學率,讓那些真正優秀的高中畢業生通過高考考取,而稍差一些的學生則通過保送進入大學。”

  於是教育部在1999年規定,保送生必須參加綜合能力測試,並從2001年起,將每年保送生規模從兩萬人壓縮至5000人。

  保送生制度之後,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華、北師大等22所高校擴大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要求各高校進行自主考試與面試,入選考生參加全國統考,成績達到與學校同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以上的可以由學校決定錄取,招生比例為學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的5%。

  2004年,自主招生高校擴大到28所;2005年擴大到42所;2006年,擴大到53所,並且允許香港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

  熊丙奇說,從2003年22所到2014年90多所學校嘗試自主招生,實際上是希望能夠給大學更多自主招生權,打破單一的分數標準,給一些有特長有個性的學生一個進入名校的路徑。

  “看起來不錯,但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招生。”熊丙奇認為,真正意義的自主招生,應該是考生和學校的雙向選擇,學生可以拿到多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可以選擇大學,“實際上呢,學生必須參加高考,自主招生只是獲得相應的高考錄取優惠加分,並沒有擺脫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也沒有調整好學校和學生的關係。”

  命題改革 標準化考試到分省命題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面引進了前蘇聯的五級計分法,標準化考試曾被冷落。1981年至1985年,教育部研究後,確定廣東省開始進行標準化考試的試驗。

  經過廣東省1985年至1988年的試驗,原國家教委1989年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標準化規劃》。

  所謂的標準化考試,是指根據統一、規範的標準,對考試的各個環節包括測試目的、命題、施測、評分、計分、分數解釋等都按照系統的科學程序組織,從而嚴格控制了誤差的考試。

  1990年的《人民日報》對當年開始廣泛推行的標準化考試進行了報道,稱“這是我國自隋唐以來,考試方法和閱卷手段的一個重大改革”。

  人民日報記者採訪了當時國家教委考試管理中心主任楊學為,據其介紹,實行標準化考試的科目,試卷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選擇題,答案寫在另一張卡片上,另一部分是“主觀題”,答案寫在試卷上。選擇題的答題卡由計算機掃描閱卷計分,主觀題由閱卷人評分,兩者相加,即是該科考試的成績。當年的標準化考試,選擇題所占分數,9科平均約50%。

  在1985年同時進行的改革,還有對分省命題的嘗試。上海市率先試行自主命題,至2002年,北京市也獲得了語文、數學和外語的單獨命題權。2004年,教育部擴大分省自主命題範圍,天津、廣東、重慶、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福建、遼寧等9個省市開始分省命題探索。至2012年,全國共有16個省市試行自主命題,其餘15個省區市採用國家統一命題。

  除引入標準化考試和分省命題的嘗試,這些年來,依托於現代科技的改革舉措還有很多。如2002年,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實現網上錄取,全國網上錄取新生率達到了85%。2004年全國共有15個省區市實行計算機網上閱卷。

  獲贊改革 高考提前+春季高考

  其實在歷次高考改革中,這些與技術有關的改革,爭議最少。而2001年取消考生年齡和婚姻限制,及2003年將考試時間提前至更為涼爽的6月,更是獲得了一片讚揚。

  對於高考時間固定於6月7日、8日、9日,熊丙奇覺得還可以商榷,“我們經過調查發現,當雙休日和高考重合的時候,當天交通狀況比較好,而一旦高考遭遇工作日,交通擁堵,就會造成考生和家長的焦慮。我一直在呼籲,把高考時間調整到6月份的第一個雙休日,教育部從2005年開始答覆說要論證,但直到現在為止,始終沒有答案。”

  在問起歷次改革當中,最受認同的是哪一次時,熊丙奇和儲朝輝都選了春季高考。

  2000年開始,春季高考先後在北京、上海、安徽、內蒙古試點,形成普通高校每年兩次考試、兩次招生的模式。但從2004年開始,內蒙古、安徽和北京先後取消,目前只有上海還在繼續試行春季高考。

  熊丙奇認為,推行春季高考的初衷是好的,是希望通過增加高考次數,解決一考定終生的問題。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因為種種限制,春季高考成為落榜生的考試,“這樣的改革本身就會導致兩個結果,一個就是春考考生成績低,參加春考錄取的學校也比較少,所以後來隨著高校的擴招,落榜生的減少,春考就變得慘淡經營,有的地方就取消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