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1977年以來歷次高考改革:時間提前獲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6-07 10:21:33


 
  教育部網站數據顯示,當年報考人數570萬人,最終錄取27萬人,錄取率為5%。

  之後高考錄取率開始上揚,1985年達到35%後開始小幅回落,1991年降至21%後開始繼續增加,於1996年達到40%,接下來的1997年和1998年小幅下降,至1999年一下躍至56%。從1999年開始,高考的錄取率始終在56%以上,在2012年和2013年錄取率為75%。

  伴隨著錄取率的變化,高考逐漸成為我們身邊的熱點話題,每一次與高考有關的改革都牽動著千千萬萬人的心。

  科目改革“文6理7”到“3+X”

  歷年中,針對高考科目的改革次數最多。

  1977年,分為文史和理工兩類,文科考試科目為政治、語文、數學、史地(歷史和地理),理科科目是政治、語文、數學、理化(物理和化學),報考外語專業的要加試外語。

  1981年,高考科目變為文科6門(政治、語文、數學、歷史、地理、外語),理科7門(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外語)。

  1991年,湖南、海南、雲南三省,在高中會考的基礎上進行了高考改革實驗,將原本的文科6門、理科7門改為“四組四門”:第一組是語文、政治、歷史、外語,第二組是語文、數學、物理、外語,第三組是數學、化學、生物、外語,第四組是語文、數學、地理、外語。考生根據報考的專業參加有關科目的四門考試,但不得兼報兩組。史稱“三南方案”,但因過於強調學生個性,而且錄取太過複雜,僅實施了一年。

  1994年,原國家教委(1985年6月設立,1998年3月更名為教育部)在高中會考基礎上,又推出了“高考3+2”科目改革,即文科“語數外+歷史、政治”,理科“語數外+物理、化學”。

  1997年,原國家教委決定,高考科目組開始試行“3+X”方案,並於1999年在廣東率先試行。所謂“3”是指語文、數學、外語為必考科目;“X”指由高校根據本校層次、特點的要求,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六個科目或綜合科目中自行確定一門或幾門考試科目。

  2000年,吉林、山西、江蘇、浙江四省也開始施行“3+X”方案。2001年這一方案擴展到18個省、市、自治區。2002年,全國全面實行。

  在改革之初,“X”有多種選擇,但在實施過程中,大多數省份選擇了“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的模式。

  2004年,山東、寧夏、廣東、海南4省區作為全國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首批實驗區進入實驗,其後在多個省、市、自治區實行,包括吉林。

  著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新文化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文6理7”到“3+X”,都是考試科目上的調整,能夠看出教育部門有兩個基本想法,一個是通過調整來減輕學生的負擔,一個是通過改革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高校的錄取還是以考生分數高低為依據。這種量化的、機械的考核方式,第一不能達到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第二發揮不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實際上(科目改革)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招生改革 從“定向”到“並軌”

  高考由兩大部分組成,一考試,二錄取。38年來,高考招生制度也經歷多次改變,從最初的定向招生到“雙軌制”,再到最終取消自費生,實行“並軌”。

  1983年開始,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規定在中心部分或國防科工委體系所屬的某些院校,按必定份額實施面向農村或農場、草場、礦區、油田等艱苦職業定向招生。

  1985年,原國家教委規定,高校可以從參加統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量國家計劃外自費生,與國家計劃招生並行,即稱“雙軌制”。

  1987年的7月12日和8月12日,《人民日報》對上海高校招收自費生進行報道。7月12日的標題為《上海高等學校收費走讀生教學情況的調查—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種嘗試》,其中總結改革經驗時,將“實現辦學經費來源的多樣化”列入其中。一個月後的報道標題是《上海高校招生新熱門 三千青年報考自費生》,“報考自費生的人,年齡可以放寬到30歲,但均須參加統一高考。”自費走讀,不包分配,原則上要繳納國家規定培養經費的三分之二以上。

  “雙軌制”首先被人們質疑公平性,因分數相差很大,很多人認為就是在“花錢買分”。

  1994年,37所重點院校成為招生收費並軌制的試點,“學生上學自己繳納部分培養費用、畢業生多數人自主擇業”的機制開始建立。

  1996年,高校試行招生“並軌”,取消招收自費生,“自費生”逐漸成為一個歷史名詞,同時高校的學費開始增加。

  2000年,師範類院校和專業也開始收費,招生並軌改革徹底完成。

  2007年,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師範生免費教育重返校園。

  從“保送生”到“自主招生”

  除了招生制度的改革,招生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是對全國“統考統招”制度的改革和探索。

  1984年,我國進行保送生試點改革。1985年原國家教委決定在北京大學等43所高校擴大試點。

  當年保送生制度主要針對的是,部分有特殊才能或特別優秀的學生,通過推薦、選拔和考察,免予參加高考,直接錄取。其意義在於彌補統一招生考試分數一切的不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