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奧巴馬“外交無能”引不滿 兩派辯干涉主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6-20 10:55:10


 
  作為二戰最大贏家,美國在戰後充當“自由世界”保護者角色,軍事干預主義成為美國外交的主流思潮,其間因越戰等因素,有過幾次小規模反覆。不過,隨著“里根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的興起,以及蘇聯解體,美國對外軍事干預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據統計,二戰前美國平均每18.8年捲入一次戰爭,二戰後這一數字縮短到了2.1年,其中冷戰期間美國平均每2.6年捲入一次戰爭,而冷戰後20多年中平均每1.4年捲入一次戰爭。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更是干涉主義的代表,同時也成為美國外交的拐點。

  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朱鋒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華盛頓最近在伊拉克問題上陷入爭議,但是美國對外干涉傳統不會改變,只會調整用什麼方式干預。奧巴馬第二任期對外交作出調整,不輕易直接軍事介入一些地區爭端,但美國不可能放棄全球的領導地位。

  奧巴馬政府在對外干涉方面的“退讓”,使美國盟友們都開始議論美國是否會全面撤退?法國外交部長法比尤斯說:“美國給人的印象是,它不想再捲入危機。”他稱,美國的盟友們“在自己的盤算中越來越需要計入自己獨立應對危機的可能性。”

  “美國危險的猶豫”,德國《明鏡》周刊17日稱,聖戰者已經在進軍巴格達的路上,美國卻仍在激烈爭辯:我們應該回到那裡嗎?奧巴馬對這個問題迄今只有半心半意的回應。文章稱,奧巴馬正處於美國外交政策轉變的歷史性時期:美國將不再是世界警察。這本身不壞,但有一個問題,在否定布什的戰爭政治暴行之後,美國正陷入另一個極端。無論如何,有件事是明確的:美國對伊拉克戰爭負有特殊責任,奧巴馬不能假裝會全力以赴,卻沒有實際行動。

  烏克蘭危機和克里米亞事件後,奧巴馬曾放狠話稱要讓俄羅斯“付出代價”,但美國的制裁並未對俄羅斯造成實質損害。有美國媒體譏諷稱,相對於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手拿大棒、嘴說軟話”的政策,現在的奧巴馬政府只能“手拿小棍、嘴裡發狠”。韓國《國民日報》稱,雖然美國走孤立主義和介入主義的中間路線並無不妥,但重要的是如何去做。無論是在敘利亞還是克里米亞問題上,奧巴馬都曾表態強硬,但真到事到臨頭卻採取了不干預政策,這種“口硬手軟”的做法遭到不少質疑。美國一直強調自己的國際全球存在感,但奧巴馬發言的可信度遭到質疑,這是美國外交最大的失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