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奧巴馬“外交無能”引不滿 兩派辯干涉主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6-20 10:55:10


 
  由於伊拉克局勢急轉直下,美國國內關於是否應退出干預主義的爭論變得重新激烈起來。近幾年來一直高調反對伊拉克戰爭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裡德曼反駁稱,美國已花費了兩萬億美元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進行干涉,但明顯沒有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奧巴馬政府對更深入地干涉的態度謹慎,並不為過。在這篇題為“當夢想照進現實”的文章中,他無奈地說,在敘利亞等中東問題上,現實世界給我們留下的外交政策選擇只能是:無趣、乏味,而且成功機會渺茫。請把眼光放低一些吧。

  從利比亞戰爭開始,到敘利亞戰爭和烏克蘭危機,以及現在的伊拉克,美國自二戰之後首次在對外武力干涉問題上採取不“出頭”、不“當頭”和不派地面部隊的“三不政策”,其結果是奧巴馬政府頻頻遭到“軟弱”的指責。香港“亞洲時報在線”稱,美國想“搞定”利比亞,結果用卡扎菲政權換來了“聖戰”民兵;美國想“搞定”埃及,結果用穆巴拉克政權換來穆斯林兄弟會;而對於敘利亞,美國連“搞定”的意圖都沒有。就連奧巴馬政府內部都有不少怨言。美國國務卿克里不久前在耶魯大學演講時稱:“我們不能允許過去10年過度干涉主義的後遺症在今天引發過度孤立主義。世界其餘大部分國家不會因擔心美國的存在而夜不能寐——它們擔心的是,如果沒有我們,會發生什麼?”

  干預還是孤立,這是個問題

  全球干預和孤立主義是對美國外交戰略影響最大的兩大思潮。美國在建國之初奉行門羅主義,即將整個美洲作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在美洲以外很少捲入歐洲列強主導的國際事務。美國甚至拒絕站在獨立戰爭的“大恩人”法國一邊對英開戰。一戰爆發後美國一直中立,只在一戰快結束時對德宣戰,獲得了戰後紅利,卻也付出沉重代價。正因如此,一戰後美國國內的主流思潮是“孤立主義”,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