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由節儉敗由奢
數量巨大、令人痛心的資源浪費之風,流失的是有形的物質,耗費的卻是無形的精神。不以浪費為意,甚至以揮霍為榮的奢靡之風,損毀的是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和克勤克儉的道德情操。
以歷史和國際教訓為鑒,當前須將節儉之風吹向更大範圍,將勤儉節約作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起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精神基礎。
比浪費本身更為可怕的,是對浪費的無視甚至是縱容。關不緊的水龍頭、滅不掉的長明燈,關鍵還是在於人們思想意識中的“跑冒滴漏”。
千百年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勤儉美德,正經歷著新時代的最大考驗。過去強調“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有匱乏經濟時期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素;而到了當前以過剩為特征的市場經濟時代,節約成為了選擇而不是必須,倡導勤儉節約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的難度大大增加。
而有的地方政府和領導幹部不帶頭踐行勤儉,產生較壞的示範效應。豪華鋪張的大廣場、大馬路,平均能耗普遍高於民用的政府辦公樓,以及熱衷大拆大建、不追求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行政傾向,易讓基層百姓產生“他們都能那樣浪費,我們為什麼不能這樣”的不良心態。
在整個社會體系中,政府是社會風氣的標杆,是社會風氣的主要代表,政府帶頭奢侈和享樂,必然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總結古今中外的歷史教訓,懶惰和浪費損失的都不僅僅是物質成果,更嚴重的是損毀了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和人的道德情操,這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舌尖上的浪費”、“車輪上的鋪張”、“樓堂館所的豪華”等問題高度重視,八項規定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相繼出台,明確要求堅決刹住鋪張浪費之風。
當前,應採取更加有力的舉措,以作風帶黨風,黨風帶民風,真正在全社會形成“節儉惜福,奢侈為恥”的良好風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