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雄在6月說了“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但我認為吳真的已不需要再次說明,因為馬英九接受外國媒體訪問時,已經講了不知道多少次。可是吳伯雄還是把這句話傳過去。這是摒除媒體採訪時可能的誤讀或被引用錯誤的問題。而11月,蕭萬長也正式傳達了中共的話給台灣,就是兩岸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這樣的政治傳話,是2013年兩岸高層見面的特色,也是一個成果。
兩岸關係愈走愈複雜 兩岸議題逐漸走入深水區
第二個成果是,中國大陸在十八大之後,強調對台政策的穩定與延續性,導致兩岸即便面臨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可是沒有太大變動,使得2013年的兩岸關係走得比較平順。如果要檢討的話,過去我們引以為傲的兩岸協商與談判,2012年完成十八項協議,但2013年只多了一項服貿協議,比起過去每年有二到三項協議,去年兩岸談判成果就降低很多。
不僅僅兩岸協議成果減少,兩岸協議進展也不多。本來每半年一次的兩岸兩會高層會議,本來2013年第十次的會議也推延到2014年。這可以解釋為,現今的兩岸關係愈走愈複雜;兩岸議題也逐漸走入深水區。但有些問題,不能以深水區一言蔽之。另外也有人說因為2013年兩會都有新會長上任,但這絕對不是理由。說實在的,兩岸相互之間還是有一些看不到的問題尚未爆發,不過反應在協議減少、時程拖延上。
在兩岸經濟關係上,過去我們最喜歡講“政治冷、經濟熱”,但是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3月大陸兩會上提出兩岸經濟的急迫性問題,因為現在是兩岸非常好的機遇,台灣沒有掌握;現在中韓的FTA即將簽定,光是台韓與大陸貿易中呈現的差距,就會使得兩岸經貿走勢令人擔憂。
“國族認同”沒有多少變化
社會認同上,台灣內部一個基金會最近有一份尚未正式發表的民調可以參考。他們以面訪的方式,做完了3千多份民調,其中大概只有1千份是成功的樣本,再用加權指數,符合縣市人口數、性別與年齡等。其中調查族群認同,不再是用“地區認同”,而是“國族認同”。影響認同包含的變數其中包含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