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矽作為晶矽太陽能電池的基礎性原材料,對於光伏裝備製造企業而言意義重大。然而提純多晶矽的核心技術長期被美、日等國家所壟斷。目前,中國的多晶矽生產企業普遍採用相對落後的改良西門子法,該方法耗電大、污染重,生產成本是國外先進企業的數倍。核心技術的缺失使得中國的多晶矽生產企業難以與國外企業相抗衡,光伏企業所需的多晶矽原材料不得不大量依賴進口。據業內人士分析,2011年底中國已形成多晶矽產能17萬噸,而實際產量卻只有8萬噸,其餘的需求缺口需要靠進口來滿足。原材料對於進口的高度依賴,使得中國的光伏企業在應對國際市場的矽料價格變化時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
中國光伏行業不僅在原料上受制於人,市場也高度依賴國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光伏裝備生產國,2011年累計光伏裝機容量不足4GW,僅占全球總裝機容量的5%。國內市場需求嚴重不足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中國90%以上的光伏產品需要出口國外。這一局面在2009年之前並未顯露弊端,反而使中國的光伏企業憑借外國政府的市場補貼政策而不斷發展壯大。然而當外國政府在金融危機發生後逐漸停止補貼,甚至對中國光伏產品展開制裁時,高度依賴歐美市場的中國光伏行業便迅速陷入危機。
在“兩頭在外”的畸形產業鏈中,中國光伏行業還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矽片加工、太陽能電池製造以及光伏組件的安裝均處在光伏產業鏈的中游,屬於資金、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中國光伏裝備製造業的發展也正是集中於此。2004年以來,中國光伏行業在產業鏈中游開始了年均增長率接近100%的爆炸式增長,在數年之間形成產能過剩。據信,在2009年,中國多晶矽產能就已超過全球總需求的200%;至2012年,僅保利協鑫一家企業的產能即可滿足中國矽料市場的全部需求。龐大的產能加劇了行業內企業間的競爭,而在缺乏核心技術的條件下,這種競爭迅速演化為低價競爭,當定價逐漸降低至非理性區間後,又會為歐美實行“雙反”調查提供借口,進而深化行業危機、引發更激烈的競爭,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三、光伏產業鏈問題的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中國光伏行業在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均存在行業危機的誘因,而無論是“兩頭在外”還是產能過剩的問題,其內在原因都需要深入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