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的觀察與思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08 00:38:29  


 
  制約兩岸關係的戰略環境短期內不會根本改變,
  兩岸政治關係短期內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

  當前,大陸綜合實力與影響島內政局、兩岸關係的實力持續增強,島內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開展民間政治對話的民意基礎持續增強,有利於兩岸融合、不利於“台獨”發展的勢頭持續增強,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外部因素持續增強,這些積極因素有利於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格局,但尚不足以從根本上打破兩岸政治僵局。在較長一個時期內,制約兩岸政治關係的戰略環境及條件不會根本改變,兩岸政治關係的長期性、複雜性與曲折性不容小覷。

  (一)美、日推行“以台制華”戰略,強力干預兩岸政治對話協商,給兩岸政治關係發展增添了極大的外部阻力

  美國是影響台灣問題與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外因,台灣對美、日的外貿依存度有所下降,但美、日仍通過投資、產業鏈條及核心技術控制台灣經濟,美國更在政治、安全、意識形態領域對台維持重要影響。台灣社會“親美媚日”心態濃厚,國、民兩黨競相爭取美國支持,預示著中國在與美國爭取台灣民意博弈中的劣勢地位短期內仍難根本改變。美國強力阻撓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反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反對簽訂和平協定,迫使馬英九在相關議題上的立場不斷倒退。隨著美國“亞洲再平衡”戰略加緊推進,日本謀求東亞政治大國地位企圖日盛,美、日將以與台簽訂FTA或類似協議、拉台加入TPP、提升官方往來層級、支持台灣加入一些重要國際組織、扶持民進黨為杠杆,美國更將以強化美台軍事關係為核心,增強台灣對美、日的全方位依賴,加大對馬英九的壓力與拉力,破壞兩岸政治互信,影響兩岸政治關係進程。即使兩岸現階段就某些重大敏感政治議題達成共識,美國也會從中作梗,破壞兩岸政治談判。

  (二)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交流正常化、制度化、機制化水準低,兩岸社會融合程度低,兩岸突破政治僵局缺乏強有力的社會基礎

  過去五年是“兩岸交流合作成果最豐碩、兩岸民眾得利最多、兩岸內耗最少、兩岸關係發展最迅速的時期”⑪,但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發展不平衡,制度化機制化程度不高,政治經濟外溢效果未充分發揮。一是現有19個協議遠不足以滿足兩岸大交流需要,協定落實成效與預期仍有一定落差。二是兩岸經濟關係基礎不牢,不對稱性、不平衡性、非正常性特徵仍未根本改變,兩岸產業鏈、貿易鏈、價值鏈整合程度較低。ECFA只是兩岸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初級階段,離兩岸經濟全面整合還有較大距離。三是兩岸社會文教交流不夠廣泛、不夠深入,兩岸法制、政治文化、公民社會領域的交流相當有限,兩岸社會差異、制度差異、文化差異仍很明顯。四是兩岸經濟社會交流的政治外溢效果有待加強,交流中“財團化”、“國民黨化”、“北部化”現象有待進一步改進。

  (三)兩岸社會互信嚴重不足,“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淡薄,兩岸突破政治僵局缺乏強大民意支持

  推進兩岸政治問題的協商解決,深化兩岸政治關係,取決於兩岸執政當局的格局、立場與政策,更取決於兩岸人民的認知、意志與訴求。五年來兩岸關係明顯改善,但沒有從根本上拉近兩岸民眾在國家認同、台灣政治定位、台灣前途走向等重大問題上的顯著差異,沒有改變部分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恐懼與敵意。在大陸民眾看來,兩岸同為一國,親如一家,台灣人都是中國人;所謂“中華民國法統”早已不存在,台灣遲早要與大陸統一。然而,多數島內民眾“中華民國情結”較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全中國”、“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國家”的說法難以接受⑫,對“國際空間被擠壓”、所謂“大陸威脅”強烈不滿;主張“維持現狀”、反對“一國兩制”,在國家認同、身份認同上“去中傾台”的趨勢仍未根本扭轉;認為大陸人是“生意夥伴”的比例高達53.6%,僅13.3%認為大陸人是“朋友”。⑬多數島內民眾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害怕過早推動政治談判會損害台灣的主體性和自由民主價值,70%多的民眾支持兩岸協商“先經後政”的順序。⑭蕭萬長認為,兩岸分治60多年,政治觀點認知,尤其涉及一個中國部分,仍有相當大的分歧,在短期內沒有政治談判的條件。⑮

  (四)民進黨等“台獨”勢力嚴重阻礙兩岸政治關係進程

  民進黨長期阻撓兩岸經濟社會交流合作,更反對兩岸政治往來,誣衊兩岸政治對話是“統一談判”、“和平協定是統一協定”。2012年“總統”選舉失敗後,民進黨出於爭取中間選民需要,一度顯露出調整兩岸政策的跡象。但迫於“台獨基本教派”強烈反彈及群眾基礎“獨”性較強的政治現實,民進黨被迫重回“台獨”老路。蘇貞昌聲稱:“台灣不能受制於中國設定的議程,要在中國的框架之外,主動提出以台灣為主體的議程”。⑯蔡英文所屬青壯派表示,“在大陸民主化前,台灣無法與大陸進行政治談判”。⑰吳伯雄在“習吳會”中首次提出“一中架構”論述後,民進黨誣衊“國共密室政治,犧牲台灣主權”。由此觀之,近幾年內,民進黨除極力塑造民共對話假象、擺出與大陸交往姿態、展現“處理兩岸關係能力”外,不可能放棄“台獨”立場,不可能支持兩岸在一中框架下發展政治關係。尤其是民進黨如果重新執政,推動“漸進式台獨”甚至“法理台獨”,將對兩岸政治關係造成重大衝擊。

  (五)兩岸政治博弈中的利害算計,尤其是台當局兩岸政策的局限性、保守性與工具性,是制約兩岸政治關係進程的政策因素

  近5年來,兩岸執政當局尤其是大陸處理兩岸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展現了振興中華的高度、“兩岸一家”的胸懷。但不容否認,因政治互信不足,兩岸在推動政治關係過程中仍有不少政治算計的成份。大陸開始增加一中框架的包容性,但在“中華民國”定位上的表述無法滿足台灣需求。台灣方面要求正視“兩岸分治”現狀,利用兩岸政治對話、和平協定提高要價,謀取更多討價還價籌碼。

  在民選政治和複雜內外環境下,台灣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其兩岸政策走向總體上服從於鞏固基本盤和爭取中間選民的選舉需要,服從於鞏固執政地位或奪取執政權的政治需要,服從於爭取大陸尤其是美國支持的戰略需要。當前,馬英九把深化改革和拼經濟作為擺脫執政困境的優先選擇,擔心過早開啟兩岸政治對話會引起美國、民進黨反彈,影響2014年“七合一”選舉和2016年“總統”選舉。同時,馬寄望以“先經後政”、“政經分離”甚至“只經不政”策略,通過在大陸與美國之間維持平衡關係,甚至“親美遠中”,既得到更多兩岸和平紅利,又得到更多美國政治安全承諾,進而鞏固執政地位、為國民黨2016年“大選”營造更多利多。

  受上述因素制約,加之2014年、2016年台灣選舉期的到來,馬當局的兩岸政策難有大幅調整。未來三年兩岸政治關係可能維持小步慢進的既有格局,想要通過兩岸政治對話、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簽署和平協定,仍有較大難度。

  壯大綜合實力、深化互利融合、提升綜合互信、增強民意儲備、落實平等協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