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9日電/7月,國務院內部頻頻釋放出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信號。短短十天,三次提到了消費。距2008年年底“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十措施”出台近五年,擴大內需仍然年年處在中央宏觀調控的重要位置。
7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加大在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促進消費上的投入; 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指導意見》,第五條要進一步發展消費金融促進消費升級;7月1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促進信息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止步的消費率
投資、出口、消費一向擔當推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角色,而其中投資與消費被稱為“內需”。擴大內需是指通過提高投資率或消費率,進而提高內需率。中國經濟發展的拉動力和突破點,在於包括消費、民間投資和完善公共服務在內的內需市場。
中國在擴大內需的道路上求索已逾十年,而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著“高投資率,國內消費需求增長難”的困局。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中的一塊“硬骨頭”。
長期以來,消費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短板”,占GDP比重一直徘徊在40%到50%之間。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投資所占比重。近五年的數據顯示,僅固定資產投資一項占GDP的比重就接近50%。
以擴大投資規模的途徑來支撐GDP高增長,一方面使得投資、消費失衡,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不經意點燃了中國啟動“擴大內需”宏觀經濟政策的引擎。權當救火之策,國務院在第二年初增發1000億元財政債券,用於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另外還實施降低存貸款利率、提高出口退稅率等宏觀調控政策。
其後十年,我國投資率從1998年的36.2%升至2007年的42.3%,比世界平均水平(20%左右)高出20個百分點;但最終消費率卻從59.6%下降至48.8%,比世界平均水平(78%左右)低30個百分點。
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並沒有在實質上形成投資、消費良性互動機制,投資偏離了“促進消費”的軌道,遺留了一堆病症,諸如重複投資、產能過剩、資金利用效率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