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 |
中評社香港6月30日電/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認為,兔首、鼠首回歸方式不是主流渠道,建議系統追討海外流失文物
- 對話人物
陳履生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曾因在微博上發布言論稱“圓明園十二生肖水龍頭只是見證圓明園被外國列強掠奪、焚毀的歷史見證,一上拍賣會就被稱為‘國寶’,欠妥”,引發網絡討論。
采寫/新京報記者 王佳琳
昨日,在海外漂泊了153年的圓明園兔首、鼠首銅像終於回家,被安放在國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表示,對兩件文物回歸表示歡迎和高興,但他強調,基於國際友誼的這種文物回歸,包括拍賣追回文物,都只是一種比較有限的方式,不是主流渠道。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國家流失海外文物目錄,由政府制定有效措施,系統地組織追討。
獸首只是一般性的歷史文物
新京報:你曾在微博上說,不同意將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稱為“國寶”,為什麼?
陳履生:首先應該明確關於“國寶”的概念,通常來論,“國寶”乃國之瑰寶,它不是具有一般意義的文物或佐證。如果基於中國文化的立場,從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來看,圓明園獸首只是一般性的歷史文物,它在超過五千年歷史的中國藝術發展史上,尤其是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它的血緣缺少中國文化的基因,它所反映的是西方寫實雕塑的傳統,但將其放到西方雕塑史上來論,也只能說是一般性的雕塑。
圓明園獸首只是圓明園中的園林裝飾雕塑,我想法國人是不會把凡爾賽宮內的園林雕塑中的一個部件,稱為“國寶”的。
我必須重申,我認為屬於圓明園故物的獸首不能稱之為“國寶”,並不是說它不具有歷史價值和特別的社會意義,只是說社會將其稱為“國寶”欠妥。對於它們能回到中國,我還是很高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