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2日電/下個月,一場台灣文學史上鮮見的拍賣將會在台北進行。
這場拍賣中有於右任書法、豐子愷漫畫原作,作家王鼎鈞、余光中、白先勇等人的手稿,還有三毛、席慕蓉的畫作,共285件精品。這是文壇大事,170餘位台灣當代作家為此次拍賣提供了作品或收藏品。更令人稱奇的是,他們拿出的所有珍品都是義賣。什麼力量能調動眾多名家攜手相助?
《文訊》雜誌的總編封徳屏寫了近兩百封信,兩個月內,不斷有捐助者把作品送過來。目前,雜誌已經收到了600餘件作品(為保證拍賣質量,將分兩次拍賣)。在《文訊》的官網上,一篇題為《不變文學初心,開創史頁佳話》的文章中,封徳屏這樣寫道,“面對《文訊》及‘文藝資料中心’即將搬遷到地下室的搬遷裝修費用,以及兩年半後又將面臨典藏空間、重新尋找租賃場地的問題,我實在感到吃力無助。”
7月,《文訊》雜誌將迎來創刊30周年的生日。30年間,《文訊》搬了五次家,甚至在地下室待過三年。一個曾隸屬於國民黨文工會的文學雜誌,在2003年成立了“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擺脫了國民黨黨屬刊物的政治色彩,走上了漫長的獨立之路。用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教授邱坤良的話說,這是一個“喝過黨奶水的文青”。《文訊》為台灣文壇所稱道的文史整理無疑是小眾的,但在眾多作家的響應之下,《文訊》的做法是“民間刊物如何生存”的一種探索和啟示。
《文訊》的人緣與困窘
“歡欣、感動來了,壓力也來了”,封徳屏說,“賣不賣得出去?掙得了多少錢?”
“《文訊》籌款,將要成為文林的一件大事”。遠在美國的作家王鼎鈞是第一位給《文訊》雜誌送來作品的捐助者。
王鼎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移居美國,1983年《文訊》才創刊,他從沒在台灣和《文訊》主編封徳屏見過面。但封徳屏曾委托一位中生代作家赴美採訪鼎公。之後,每一期雜誌都會寄給王鼎鈞。2009年《文訊》創辦“銀光”副刊,專發表65歲以上作家的作品。王鼎鈞和封徳屏的約稿往來就多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