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雖然可以提高產量,但只有當中國能出口多餘的產品,增長才能持續下去。 |
中評社香港5月31日電/美國《華爾街日報》5月28日載文《中國規模太大,對自己不利》,摘要如下:
在關於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爭論中,有一個因素對樂觀者的激勵作用往往大於其他因素:中國的巨大規模。不管怎樣,這一點支撐著大多數樂觀的局面。由於中國經濟的巨大規模,它可以吸收一年又一年的公共項目開支,而浪費不會成為經濟的累贅。由於中國巨大的且仍然相當貧困的人口,中國經濟似乎有著無限的追趕型增長的空間。
現實卻截然不同。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尤其是它試圖從目前作為世界低成本工廠轉向高附加值製造大國,其巨大的規模可能成為一個嚴重的、日益突出的問題。
中國有追趕型增長空間的觀點依賴於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國的平均生活水平只有美國的17%(根據購買力平價來衡量)。相比之下,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中結束近10%的增長階段時,平均生活水平達到美國的70%多。有人認為,這意味著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隨著中國逐漸追趕美國的生活水平,中國可以通過輸入技術來提高廉價勞動力的生產率,以此實現快速增長。
然而,這忽視了重要的一點。中國可以提高產量,但只有當中國能出口多餘的產品,增長才能持續下去。如果不能把產品賣到國外,那麼只有增加在國內的銷量,經濟才能增長。小國(日本)可以繼續獲取世界主要市場的份額,直到人均收入追趕上來。大國(中國)就不能,除非它們能使世界市場變大。要麼它們在世界消費中的份額必須擴大,要麼其在世界產出中的份額將停止增長。
在製造業低附加值的裝配環節中,中國已經在產量和產能方面占主導地位。中國的巨大規模意味著,要保持快速增長,經濟需要迅速向價值鏈上游攀升,以獲取更多的出口市場份額。但是要刺激國內需求,就需要提高工資——而這會削弱能幫助中國獲取更多出口市場份額的競爭優勢。
中國奇跡般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是似乎永不枯竭的廉價勞動力,但是現在,中國可能到達了“劉易斯拐點”。根據20世紀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的描述,在這個拐點,低生產率行業中多餘的勞動力被完全吸收進高生產率行業,這時隨著對工人的競爭日益激烈,工資開始上升,企業利潤受到擠壓。2013年1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一份報告,認為中國將在2020年至2025年到達劉易斯拐點。但是其他跡象表明,中國已經到達該拐點。工資已經持續上漲多年,2012年利潤大幅下滑——這些都是很能說明問題的跡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