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徐博東:析馬英九兩岸政策的局限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19 00:36:39  


 
  人們看到,所有這些馬英九皆惟命是從,不敢稍有逾越。“不統、不獨、不武”、“親美、友日、和中(陸)”,馬英九幹得都不錯,美國人當然很滿意,所以2012年大選,美國異乎尋常的公開力挺馬英九。而勝選連任後的馬英九則投桃報李,格外小心謹慎地與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相配合。
其四是強烈的“外省人原罪情結”。

  以馬英九為代表的某些“外省人”,不知何故,內心深處的“原罪感”總也揮之不去,碰到綠營“本省人”就莫名其妙地象矮了半截,對民進黨“台獨”人士的非理性杯葛與反對往往一味妥協退讓,該堅持的不敢堅持,該做的也不敢做,不懂得“政黨政治”就是“責任政治”,其結果是畏首畏尾,朝令夕改、顧此失彼,左支右絀,政令不出“總統府”,搞得不論藍綠對他都不諒解,整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卻落得個“執政無能”的駡名,民調滿意度始終低迷不振。五年來,這方面的事例可謂不勝枚舉:處理莊國榮和郭冠英事件的態度和標準不一,是一例;對陸生的“三限六不”,是一例;“證交稅”紛爭,又是一例;商簽兩岸和平協定、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競選承諾一再跳票,更是典型的一例……

  總之,馬英九的“四大情結”,決定了他的施政風格、施政方向和施政作為,是其兩岸政策“局限性”的總根源和癥結所在。

  歷史給了馬英九千載難逢的為中華民族建功立業的大好機遇,然而,只可惜馬英九囿於其自身的局限性,將決定其所追求的所謂“歷史定位”,也不過爾爾!

  四、評馬英九的“新三不政策”

  近年來,馬英九在兩岸政策上的消極作為,嚴重制約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一步鞏固與深化,理所當然地引起了海內外進步輿論特別是島內“統派”的強烈不滿,以及大陸方面的深切疑慮。在此背景下,馬英九的“新三不政策”於焉出爐。

  4月29日,馬英九在台灣海基會舉辦的“辜汪會談”20周年紀念茶話會上致辭時異乎尋常地強調指出,“不論在國內或國外,我們都不會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與‘台灣獨立’”。並且表示,“我們兩岸人民都屬於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我們共享共同血緣、歷史和文化。”

  對馬英九的“新三不政策”究竟應該如何評價?是否意味著對其“舊三不政策”的重大調整?

  如上所述,馬英九“新三不政策”,是在海內外進步輿論特別是島內“統派”對其近年來在兩岸政策上的消極作為強烈不滿,而大陸方面也表示深切疑慮這一背景下出爐的。再進一步而言,與近期以來民進黨內“務實交流派”和大陸加強接觸交流、主張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的剌激,恐怕也不無關聯。顯然,此時此刻馬英九拋出“新三不政策”,其目的有三:

  一是為化解大陸疑慮,修補業已受損的兩岸政治互信,為下一步加強兩岸交流合作(主要是加快ECFA的後續商談)、爭取大陸支持台灣參與國際區域經濟組織,並對台灣拓展所謂“國際生存空間”(如“國際航空組織”和“國際氣象組織”)開放綠燈。

  二是平息輿論質疑,安撫島內“統派”,凝聚泛藍勢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