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徐博東:析馬英九兩岸政策的局限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19 00:36:39  


 
  一樣,意味著台灣被大陸“吞併”。這是他極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也就是說,馬英九及其主導下的國民黨,早已喪失了“逐鹿中原”、謀求國家統一的自信與願景。因此,如何維持兩岸“不統”現狀、維護“中華民國”的小朝廷不被大陸“吞併”,遂成為其制定和推動兩岸政策的最高準則和出發點。至於這些政策是否符合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並不在馬英九的考慮範圍之內。島內外輿論不斷有質疑馬英九“獨台”的聲音,並非毫無根據。

  其二是強烈的“反共情結”。

  馬英九的“反共情結”不僅源自於“亡國之恨”,更源自於他從小所接受的西方意識形態教育與薰陶。作為在冷戰時期成長起來的國民黨遷台第二代,馬英九的生活經歷和教育背景,決定了他的思想深處不可避免的浸透了強烈的“仇共”、“恐共”和“反共”意識,以及對西方政治制度的嚮往與崇拜。他支持大陸的“民主人士”,支持“法輪功”,允許達賴訪台,強調兩岸是“制度之爭”,以西方的口吻不斷向大陸推銷“自由”、“民主”、“人權”等等,正是這種“反共情結”的具體表現。從這種“反共情結”出發,馬英九可以接受兩岸和平發展,對大陸採取適度的務實開放政策,推動兩岸的經濟、文化和社會交流,其目的一是從大陸的經濟發展中撈取經濟利益,以壯大台灣的“拒統”實力,維護“中華民國”不被大陸“吞併”;二是配合美國“和平演變”中國大陸的政策,企圖通過這種交流,影響大陸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向西方所希望的方向轉變,並非真心要推動兩岸統一也。他不相信、也不願意兩岸採取“一國兩制”的模式實現和平統一。因此,一旦兩岸關係發展超出了經濟、文化和社會層面,擴展到政治性議題,他就採取消極抵制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三是強烈的“親美情結”。

  作為與“三不”兩岸政策相配套的馬英九的對外政策主軸,是所謂“親美、友日、和中(陸)”。一方面,馬英九的成長經歷和教育背景,決定了他必然“親美”;另一方面,既要“拒統”,維護“中華民國”小朝廷,就更得“親美”,抱緊美國的大腿,在台灣,藍、綠都一樣。於是,馬英九唯美國馬首是瞻,美國讓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讓幹的事他絕對不敢幹,以當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的“模範生”為榮。

  台灣當局的兩岸政策必須聽命於美國,服務於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而“不統、不獨、不武”,最符合美國重返亞洲對台戰略地位的需求。因為兩岸“不統”,持續對立,美國才能向大陸打“台灣牌”,並向台灣高價兜售武器裝備,既可從中漁利,又可牽制中國;而“不獨”、不衝撞大陸的紅線,才能實現“不武”,才不會把美國拉下水,給美國添麻煩。因此,兩岸事務性、經濟性的協商談判可以、簽訂ECFA可以,而政治對話與協商談判、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簽訂和平協議,作為競選政見騙騙選民、糊弄糊弄大陸可以,但玩真的則萬萬不可以!同樣,美國樂見馬政府與日本商簽漁業協定,以密切台、日關係,充當美國戰略棋盤上的棋子,而絕對不允許台灣與大陸聯手保釣,干擾其重返亞洲的戰略佈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