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十八大後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五大政策建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09 00:30:34  


 
  要在政治互信基礎上穩步建立包括軍事互信在內的兩岸戰略互信

  政治信任內涵豐富,涉及民眾對政治行為者的信任、對政策的信任、對政府的信任以及對共同價值認同的信任等諸多方面,建立和厚植互信,存在理性選擇路徑和社會文化路徑兩種主要途徑。這些有關信任的理論內涵也必然成為兩岸互信的重要方面,彼此相互影響作用,深刻地影響著兩岸互信的累積。

  鑒此,筆者主張借用內涵外延更為豐富的“戰略互信”的概念,來說明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之間的互信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整體,以期為跨入新階段的兩岸關係發展提供更為強勁的動能。所謂“戰略互信”是指雙方都深刻瞭解對方的戰略意圖,並在涉及各自核心利益的領域,持有對於對方立場和行為的積極預期。戰略互信的內涵層次包括政治互信、軍事互信、經濟互信、政黨互信、領導人互信、社會互信等更為寬泛的內容。

  筆者認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兩岸應以更開放的心態和更積極的作為,擴大和深化兩岸政治、經濟、文教和民間社會的大交流、大合作,提升各個領域互利合作的水準,通過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互動格局,加深兩岸的感情融合與利益捆綁,增強兩岸人民的民族、歷史、文化認同,摒棄形形色色的“台獨”主張,清除各種“去中國化”的遺毒;在彼此交往和互利合作的過程中,增強兩岸同胞一家人的觀念,凝聚和形塑兩岸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意識。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兩岸各界對加強兩岸經濟和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互信合作有很強的共識,但對於開啟和加強軍事領域的互信合作,台灣方面還有很大疑慮,其實,這種猜忌也是多餘的。政治互信與軍事互信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辨證關係:一方面,政治互信是軍事互信的基礎,沒有政治互信,軍事互信是脆弱不穩定的,其功能和作用多體現在危機管理方面。另一方面,軍事互信是政治互信的延續和結果,是政治互信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兩岸努力推進軍事對話交流乃至軍事互信機制的建構,本身就是增進兩岸戰略互信的重要環節。因此,二者可以並行不悖,雙管齊下。胡錦濤總書記在著名的“12.31講話”中明確提出,“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問題”,這為推動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指明了方向。中共十八大也首次將“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寫入政治報告中,⑧表明這一問題已無法回避拖延。目前雖然兩岸建立狹義的、單純的軍事互信機制的條件與環境尚不完全成熟,但這絲毫不妨礙我們提前做些開渠引水的工作,為水到渠成創造條件。

  鑒於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問題的複雜性及其對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象徵意義,兩岸不妨從可做、能做的地方入手,先易後難、先民後官、循序漸進地加以推動。兩岸在軍事問題上建立信任措施的過程,是認識和利用共同利益的過程,也是探討和試驗的過程。一開始,可以是有限的接觸,可以是象徵性的而非實質性的交流對話,然後逐步尋求有意義的合作措施。比如,兩岸在釣魚島和南海問題上的合作就可以擇機適時逐步展開。總之,所謂軍事安全是合作的安全而不是對抗的安全,建立兩岸軍事互信問題無法回避也回避不了,越早推動越有利於雙方增進瞭解、創造積極條件。在兩岸政治、經濟、文教等諸多領域大交流、大合作的今天,很難想像兩岸在軍事問題上還缺乏起碼的交流對話、存在明顯的“短板”,如果兩岸在軍事互信問題上裹足不前,終將影響和制約兩岸政治互信的深化。

  加強制度化建設努力構建兩岸全方位的戰略互信機制

  現代政治信任的基礎是制度信任,即公共權力運行的確定性與可信性主要依靠制度的規範和約束。制度具有規範性、權威性、約束性和可預期性的特點。對兩岸互信而言,它既有利於信任的累積和互信合作的深化,又可以避免對對方意圖的誤判。因此,要鞏固、增進兩岸互信,必須要建構兩岸全方位的戰略互信機制;通過制度化框架,對雙方的行為進行約束,對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目標進行規劃,從而保障兩岸政治互信關係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制度化、機制化建設不僅對兩岸互信十分重要,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具有關鍵的意義。胡錦濤總書記在“12.31講話”全面闡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的同時,提出了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六點意見”,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交流、涉外事務及軍事安全等六大層面。作為構建這一框架的重要內容,如何建構兩岸戰略互信機制,在一定意義上說,已成為雙方能否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筆者認為,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要將推動兩岸關係各個領域的機制化、制度化建設作為努力方向,共同致力於推進三大工程建設:一是全力加強和落實以ECFA為核心的兩岸經濟合作工程,二是全力擴大和深化以“三通”為平台的兩岸各界交流工程,三是全力推進和深化以兩會協商為主體的兩岸多層次對話協商工程,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環境條件和機制,創造不可逆轉的機制運行環境,使之成為沛然莫之能禦的潮流,讓任何人、任何勢力改變它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建構兩岸全方位的戰略互信機制,首先應發揮好現有管道、機制的作用。

  其一,進一步發揮國共平台特別是兩黨領導人定期會晤機制的作用。由於國共兩黨已建立基本的政治互信,國共交流機制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它所導引的趨勢、所營造的氛圍、所達成的共識,對兩岸關係發展做出了實質性的重大貢獻。因此,未來無論國民黨是否在台上執政,這一機制的功能和作用應繼續得到高度重視。目前情況下,兩個執政黨的交流特別是兩黨領導人的定期會晤,不僅可以面對面地以“工作會談”的形式加深瞭解,增進信任,更可以務實地規劃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體現指導性和權威性,即,國共高層交流可以在戰略層面上為兩岸關係發展指明方向、創造條件,扮演“指南針”和“發動機”的角色;在戰術層面上為兩岸擴大共識、增進互信扮演“潤滑劑”和“變壓器”的角色。此外,一旦國民黨領導人同時兼任台灣當局的領導人,理論上,雙方可以敏感性較低的黨主席名義互訪,使兩黨領導人的會晤機制自然過渡到兩岸領導人的會晤機制,如此將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更大的迴旋空間和更為有利的條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